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7:22
一、面对现实,发现亮点,动之以情 学困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名教师都应该积极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牢牢记住学困生的亮点,甚至要有把学生因犯错误而受到批评理解为其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宽容之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真情对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久久地温暖他们的情怀、甚至感动终生。比如,在他们过生日时,一个祝福语;生病时,主动到医院探望等。关心与体贴是架起师生真情的桥梁。 二、语言亲和,给予鼓励,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学困生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大,对教师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他们上课时怕老师提问,怕老师看他,担心回答错误后学生嘲笑,老师讽刺。为了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我在课堂上总会设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同时以期许的目光,温和的语言对待他们。如果他们回答对了我会即时给予表扬,“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的眼睛告诉我你很乐意思考这个问题,老师希望继续看到你高举的手。”“你今天整洁的衣着,自信的笑脸,正确的回答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你今天的一声问候已经给老师带来了快乐,这次的回答更是让我自豪。”……如果回答错了我也会从其它方面如他的表现上或分析问题的角度上给予鼓励,“你的答案并不是太准确,但老师发现你的人缘很好,有那么多朋友想帮助你”“你终于战胜了自己,勇敢地举起了手”“你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习,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呀,即便失败了也敢于面对,不愧为男子汉。”……这些话语不仅仅是对学生所给答案的肯定,更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教师平等亲切鼓励的话语就是洒向学困生心田的阳光。只有这样这些学生才能由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轻松愉快,自信勇敢。 三、爱心感化,给予信任,消除对抗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由于一些学困生经常挨批评,便错误地认为家长的指正是添乱,教师的教育是刁难,同学的帮助是嘲讽,于是从心底产生对抗情绪。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一味的批评指责,而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等,从而寻找出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班上有一名学生刚入班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作业不认真做,上课还喜欢起哄,经常欺负其他学生。通过了解,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先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指出其不当教育方式,让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引导,并与孩子达成协定,不用拳头解决问题。在学校,我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他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让他参与班级管理。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这位学生就把我当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和我交流勾通。一次学校举行朗读比赛,他想参加又怕竞选不上,找我出主意。我一方面给予鼓励,另一方面让他加强训练,每天放学陪他练习四十分钟。最终,他不但参加了比赛还获得了奖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成绩跃升到班级前六名,思想品德也为优秀,学习生活都走上了正轨。我想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对他们负责,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老师的温暖,就没有解不开的心锁。相信: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四、针对特点,因材施教,消除惰性 有些学困生,在学习中懒于思考,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就放弃思考,品尝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形成懒惰、依赖心理,当他们走上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么逃避,要么怨天尤人,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针对这些学困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其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很关键,通过谈心、引导等方式循序渐进做工作,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细心解答其提出每一个问题,培养其持久的毅力以教他们学会学习。其次,培养其质疑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疑、质疑、探疑,才能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学习中,我经常鼓励这些学生敢于质疑,向书本、向权威质疑,向古人学习,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有真正享受到通过艰苦的学习思考而获得的愉悦身心的快感后,他们才愿意学习,才会主动学习。学生丁某眼高手低,平时上课举手很积极,可一让动笔就犯愁。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他用笔与我交流,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改掉了懒于书写的习惯;学生谢某做作业只做一两道简单的,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就放弃不做了。了解情况后我没有直接从作业上对她提出要求,而是让她做课前预习,每次预习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要求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后来又增加到两个,增加到三个。通过这样的训练,她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基本会独立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了。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困生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路,可以让他们顺利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五、加强交流,掌握动态,防止反弹 当学困生习惯有所好转时,也不能见好就收,半途而废。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班上有一位丁姓同学学习习惯有了一些好转,上课能认真听讲,课下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大家都为他的改变高兴时,他自己却骄傲了。只在我的课上才认真听讲,其他课上*病又犯了。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找他谈话,表扬他这一阶段的努力,同时指出不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着与其他教师协商,每节课后都给他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他这节课的表现评语,大多是表扬的话。在这种方式的呵护下,其刚刚出现的反弹就被有效地遏制了。校外还要通过家访、打电话或家校通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将学生在校内的点滴进步反馈给家长,以积极寻求配合,同时孩子在家的表现也能及时掌握,双管齐下,做好启发引导。。 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易反复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即便这样也许最终的结果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我们仍应以执著的爱对待他们。教育是为了一切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爱优生,特长生,更要爱学困生。爱学生就要爱他的全部,爱他的活泼、爱他的聪明,爱他的调皮、甚至是他的缺点。正如现在许多人心中的信念一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给予学生自信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期望。给了学生爱就给了其快乐的源泉,他们有了笑容,拥有了自信,每个学困生都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