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2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义: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
释义:先思考而后行动,先讨论而后践行,既然践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对人说,既然对人说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语能够兑现。
出自: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
3、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释义: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4、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
释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为行为的意向。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5、言行者,立身之基。
释义: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3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 有时弱小可以*刚强,柔和可以*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
唐•刘禹锡《机汲记》 绳索凭着柔软而有用场,金子因为刚硬而不能永保牢固。
●弓硬弦长断,人强祸必随。
元•康顺之《黑旋风》第一折 弓过于硬,弦就经常绷断;人过于刚强,祸患会跟着来。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淮南子•??论训》 意为太坚硬的东西易折毁,太柔弱的东西易弯曲。刚柔相济就能领悟道的真谤。
●欲刚,必有柔保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列子•黄帝》 保:保存,护卫。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唐•杨炯《祭份阴公文》 刚:坚硬,喻有原则性。 柔:柔软,喻灵活性。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办事既要有原则又要灵活。
●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
宋•李至《续座右铭》 过于刚烈就容易折断,倒不如柔和而不过于刚烈。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24回 本:根本。 胎:胚胎,引申为根源。
●个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外表象愚拙但内心却聪明,外表象胆怯但内心却勇敢,外表象柔弱但内心却刚强。
●外柔而内益刚。
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 外表柔和而内心更刚强。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太平时世做人适宜正直,在混乱时世处事要灵活。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明•洪自诚《菜根谭》 藏巧于拙:把巧捷包藏在朴拙中。 用晦而明:用隐晦的手法作光明正大的事。 寓清于浊:在混浊的世态中寄托清廉的作为。 以屈为伸:以委屈求全作为日后发展的手段。
●重柔者吉,重刚者灭。
《黄帝经•经法》 重柔的人多吉祥,重刚的人多覆灭。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柔和可克服刚强,弱小能战胜强大。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察:明察。 暴:暴躁。 无断:优柔寡断。
●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庄子•天运》 能短能长:有能屈能伸的意思。 能柔能刚:能柔和也能刚强,刚柔兼济。
●齿刚则亡,舌柔则存。
清•汪琬《座右箴》 牙齿坚硬易折断,舌头柔软故能长存。
●刚当美德,过刚则折。
清•蒋士铨《心药铭赠饶十一克善》 刚强是一种美德,过于刚强就会遭受挫折。
●温柔终益己,*必招灾。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待人温和最终有益于自己,强蛮横暴必然招来灾难。
●刚柔者,立本者也。
《周易•系辞下》 刚柔兼济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圣人以刚柔立本。
宋•张载《正蒙•太和》 有贤德的人以刚柔相济为立身之本。
●仁、谊、礼、和、信五常之道。
汉•董促舒《举贤良对策一》 仁:对人亲善,爱人。谊:合宜的道德、行为。 礼: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节仪式。 知:通“智”,聪明、智慧。 信:诚实不欺。 常:永恒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作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后来这句话浓缩成“为亲者痛,为仇者快。”)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荀子•儒效》 每一件事情在实行的时候,是对事理有益的就树立它,对事理无益的就废止它。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不要做、不要说无益于身心的话和事。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
汉•扬雄《法言•修身》 重:慎重。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清•李毓秀《弟子规》 谓应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太高兴时不要许诺别人的物品,太愤怒时不要答复别人的书信。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失信:丧失信用。 失体:有失大体。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黄老帛书•观》 时机一到,就要决断;应断而不断,反会导致混乱。
●劝人出世偏知易,自到临头始觉难。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近。
●前怕狼,后怕虎。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 喻做事顾虑重重,怕这怕那。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清•王??卿《冷眼观》第12回 感到难的,是因为不会做,会做的就不会觉得难。
●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懂行的人,作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不懂行的人手忙脚乱,还是不会。
●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政述》 处事应当沉着镇静,从容自如。
●高不成,低不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乐子舍拼生觅偶》 高的做不好,低的又不做。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男子汉大丈夫做事,看它对还是不对,而不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看是否合乎时势,而不是计较得失;看长远,而不只看眼前。
●论事当问理之是非,岂计事之大小。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岂计:哪能计较。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清•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利少害多的就不追求其利,害少利多的就不应逃避其害。
●处大事者,须深沉详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做大事的人,必须深思、沉着、审慎、明察。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行其当。
明•薛瑄《薛文清集•政录》 熟思:深思熟虑。 得其情: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 得其当:处理事物非常恰当。
●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旧谓别多管闲事。《封神演义》“不管闲事终无事”。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度:推测、估计。 揣度着德行规范来处理事情,衡量着能力大小来行动。
●量力而行则不竭,量智而谋则不困。
清•唐甄《潜书•审知》 竭:力尽。 困:陷入困境。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袁崇焕《联句》 心术:天地;言行:言语行为。
●宁要先难后易,毋使先易后难。
明•戚继光《练兵纪事》 做事先做难,后做容易的;不要先做易后做难。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已成之事不要再去说,倾覆的水就难以收回。
●不善使船嫌港曲,不善写字嫌笔秃。
清•翟灏《通俗编•器用》 喻没本领的人却归咎于条件不好。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甄深传》 行为取决于自己,名声取决于别人。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办事情反复考虑才实行。
●动则三思,虑而后动,重慎出人,以往鉴来。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做事要慎重,先反复考虑而后行动,用以往的教训作为未来的借鉴。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唐•白居易《策林》 行动之前一定要多次自我反省,说话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梁惠王》 此为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话,做事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并非不去做,但是不可能做到”;另一种是“并非不可能做到,而是不肯去做”。
●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
明•吕坤《*语•人品》 有些话不说,说出的话一定恰当;有些事情不做,做出的事一定成功。
●行欲先人,言欲后人。
《曾子•修身》 做要在别人前头,说要在别人后头。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有贤德的人所说的话必然可行,然后才说;所做的事一定能向人说的,然后才去做它。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
《史曲•愿体集》 在人面前做得到的才可以说,在人面前说得出的才可以做。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尹文子•大道》 有道理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话,君子不说;有能力做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事,君子不做。
●可言而不可行者,君子不言也;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也。
宋•王禹??《上许殿丞论??酒书》 说到而做不到的事,君子不说;可以实行但不可以告人的,君子不做。
●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
《小学集注•广敬身》 作事情一定要从开始就要加以谋划,每说一句话必须顾及能否实行以及后果如何。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子》 应:应付。 称:适合,一致。 心中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要和行动相符合。
●言不得过其实,实不得过其名。
《管子•心术》 说话不可超过实际,实际不可超过名份。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自己的言论超过自己的行动而感到可耻。
●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汉•桓宽《盐铁论•能言》 行为鄙下而说得漂亮,说得好听而不能实行,这都是君子感到可耻的。
●言而不行,是欺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说了而做不到,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言行其诡,不祥莫大焉。
《吕氏春秋•淫辞》 说的与做的相违背,那就没有比它更不吉祥的了。
●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 以漂亮流利的语言说出一些虚伪的话,这是人们都厌恶的。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话要守信用,做事必须果断。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说话不守信用,行动就不会果断。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所说的话要顾及行动,自己的行动要顾及说过的话。
●凡出言,信为先。
清•李毓秀《弟子规》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
●言必有物,行必有常。
宋•陈著《本堂文集•参前亭记》 讲话要有具体内容,做事要符合法度。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君子经常是做得多说得少,小人经常是说得多而做得少。
●世道不到,话到口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清•郑燮《联句》 谓在人心莫测的时世,说话、做事要格外小心。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不跟人谈说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便是人世间超脱于是非纷扰的人。
●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清•曹雪芹《红楼梦》 干:关连,涉及。 旧社会的“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抛:此指把心事全部端出。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抑》 玷:玉石上的斑点。 白玉上的污点可以琢磨除去。说话中的毛病,就无法挽回了。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老子》第27章 善于随顺自然而行动就没有人为的痕迹,善于随事物的本性而不用言辞加以辨析就没有失误可以指摘。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第81章 德行美好的人不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为个人的过失辩解的就是德行修养尚未到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 信实的语言不一定华美动听,而华美的语言不一定信实可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聪明人不乱说,乱说的不聪明。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论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对不了解的事情乱说一通是不明智,明明知道的事情却不说是不忠诚。
●知道易,勿言难。
《庄子•列御寇》 道:此指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的一种思想学说。 懂得“道”是容易的,懂得而不说则难。
●君子后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后言:指深思熟虑后才发言。 先言:指轻率地发表个人的意见。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
《礼记•坊记》 成绩归功于人,过错自己承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汉•刘向《说苑》 君子的话少但很实在;小人的话多但空而无物。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 话说得不恰当,反而伤害了自己。
●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
汉•刘向《说苑•杂言》 爱:珍惜。 羽:羽毛。
●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
汉•韩婴《韩诗外传》 说话慎重的人不哗众取宠,行为慎重的人不夸耀自己。
●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见而不可得掩者,行也。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一出口就不能反悔的是话语,一看见就不能掩盖的是行动。
●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远谋:作长远的谋划。 多动:指不考虑后果随便行事。 久处:长久地相处。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多事:指不计后果随便行动。 不要过多说话,过多说话必定会发生错误;不要过多随便行事,过多随便行事会招来祸患。
●奔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救斯言之玷。故博其施者未若防其微,勤其求者不如寡其辞。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飞奔的千里马,无法赶上已经发生的错误。以千两的金子无法弥补已经说出了的话的毛病。所以广为施舍的人不如从细微之处防止错失,勤恳作事的人不如少些说话,处处谨慎小心,防止失误。
●日出万言,必有一伤。
《大马扁》第4回 每天说许多话,必然会有些话会损伤人。
●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
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六引唐诗 闲话:背后的议论。
●是非只为多开口,祸乱都因硬出头。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 是非只因为多说话,祸乱是由于多出头。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舌头是利害的根源,嘴巴是祸福的门户。
●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劝你讲话要诚实,言语由来是祸根。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自知满足最平安,多说话语最危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宋•佚名《名贤集》 一句美好的话语,会使人在严冬也感到温暖;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会使人在盛夏也感到寒冷。
●高谈阔论若无人。
唐•吕岩《徵宗斋会》 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时,身旁象没有人一样。
●高谈阔论晓古今。
金•董解元《西厢记》 言谈高妙,滔滔不绝,对古今的事情者通晓。
●阔论高谈者若善谋,轻举妄动者若敢为。
宋•许应龙《省试策问》 滔滔不绝发议论的人好象善于谋略,轻率任意地行事的人好象敢作敢为。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一个人的风度不在于能说会道,不说话而胸有成竹才意味最深。
●水深流去慢,踏贵人话语迟。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河流深的水一定流得很慢,有见识的人发表意见一定深思熟虑。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 空泛的谈话会荒废正当的事务,华而不实的文辞会妨害重要的内容。
●以快一时之论,而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宋•苏轼《荀卿论》 快:快意。 只图一时谈论痛快,却不知道造成的祸害达到这种地步。
●聪明反被聪明害。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害:损伤,伤害。 苏轼《示子由》“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言未必皆真,听话只听三分。
明•吕得胜《小儿语》 谓人的说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可全信。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誉:称誉。 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用事实容易证明的事,说话都是多余的。
——伊索(古希腊)《伊索寓言》
●一篇美好的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行动如火,话语似烟,烟究竟不是火的本身,火越明亮,烟就越发稀少。
——裴斯泰洛齐(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
●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春秋)《晏子春秋·不合经术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春秋)《论语·里仁》载孔子语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汉)《淮南子·主术训》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春秋)《孔子家语·颜回》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贾谊(汉)《治安策》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傅玄(晋)《傅子·通志》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俗语)
成语:
言出必行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3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亲亲您好,马上为您解答,您稍等[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言必信 行必果
言行合一
言行举止
1.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2.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3.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4.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4
言出必行
齐桓公言出必行 当时齐国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屈服了齐国。 周厘王元年, 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鲁、陈、 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 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 将军曹沫请往。 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 曹沫说:“我去自会雪耻。” 庄公说:“如何雪耻?” 曹沫说:“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说:“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了一次。若能雪耻,我听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这次会盟隆重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会盟宾相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 “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你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请考虑怎么办?” 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 曹沫说:“要求归还被侵略的城池!” 齐桓公连忙答应 ,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定盟和约。 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许多臣愤愤不乐,都要桓公毁约,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夫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4
1.一言九鼎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言出必践
4.言必行,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