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激的长期效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51
什么是应激的长期效应?第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应激(stress)指的是机体受到各种强烈刺激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应激的神经-神经到内分泌反应主要以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为主。
应激的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反应,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整个适应和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激反应克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自问状态,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 应激原
能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的刺激因子,我们称之为应激原:应激原可分为两大类:一非损伤性应激原;二损伤性应激原。
一、非损伤性应激原,非损伤性应激原包括:包括忽然的恐惧刺激,剧痛,过劳,饥渴,噪音,环境温度过冷或过儿,地理位置的较大改变,密集饲养,长途运输等等,还有恐惧、拥挤、环境突变有属于心理性应激。
二、损伤性应激就包括冻伤、烧伤、中毒、感染等这一类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而非损伤应激原无这类变化。
上面的是概念,我们来讲一下应激反应的表现,这里字数非常多,涉及内容很多,如不懂可以去查一下相关文献。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应激的分期
第一、应激的分期
应激反应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1、警觉期:也称紧急动员其或紧急反应期。以交感-肾上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本期持续时间较短,如应激原持续存在,机体自身的防御适应能力降低,有可能发生休克,甚至死亡。但大多数动物很快会度过抵抗期,很不幸的是小部分!
2、抵抗期,在此期机体对应激原已获得最大适应,以交感-肾上腺髓质为主的反应组件逐渐消失,代之以肾上腺皮质激素粉笔增多的适应反应。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胸腺、淋巴组织可见缩小。如果机体适应能力良好,则代谢开始加强,进入恢复期。反之,则过渡到衰竭期。
3、衰竭期 如果应激原持续作用,前一时期所产生的抵抗力和适应性最后耗竭,动物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表现为线上腺皮质类脂颗粒显著减少,或发生变形、出血、坏死。
二、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此外,还包括由内分泌腺的经典激素变化,以及在损伤性应激时分散的细胞分泌的“组织激素”或细胞因子的增多。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及对机体的影响
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而茶酚胺浓度身高,其反应非常迅速,消除也很快。但如果是长期持续的刺激,则可使血浆儿茶酚胺维持于高水平。在动物体内儿茶酚胺含量可能与品种有关,如应激敏感的某些龟种,会比别龟种尿种的肾上限速含量比其他抗应激品种高几倍。(这就是有些龟种很容易应激,而某些龟种不容易,例如地图和红耳来说,前者比较敏感,后者比较抗应激,但是也不排除个别个体)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对机体具有防御适应意义,但也会有出现损伤性作用,前者主要表现为:1、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从而提高每博和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外周小学光收缩阻力增加,促进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冠状血管及脑血管的供血量。
2、促进糖原分解、血檀升高。促进脂肪动员,使血浆中游离直返酸增加,从而保证应激时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3、儿茶酚胺对许多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甲状腺素、降钙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胃泌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而对胰岛素有抑制作用。因此,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机体激素分泌量变化,对提高机体防御适应能力有益。
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提高机体的防御适应能力。因此,严重创伤或烧伤病理,血浆儿茶酚胺降低,则预后不良。然而,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持续过高又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
1、外周小血管次序收缩,各器官组织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导致组织细胞缺血,严重或长期缺血,则引起细胞坏死及器官功能衰竭。
2、代谢率升高,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大量消耗,使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
3、血液凝固性增高,促进弥散性凝血的发生,这主要由于儿茶酚胺一方面作用于小血板挨罚2受体,促进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又可动员脂肪分解,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升高,后者能激活XII因子并促进血小板聚集。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及对机体的影响
应激时血浆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或皮质酮)浓度明显升高。其反应速度快、变化幅度大,可以作为判定应激状态的一个指标。
1、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机制 应激原作用机体后,使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分泌增加,CRF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刺激ACTH的合成和释放,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技术分泌增加,这就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在应激的反应。
2、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意义
糖皮质激素有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 对儿茶酚胺、生长素以及胰高血糖素的代谢功能起到允许作用,即这些激素药引起脂肪动员增加,糖原分解等代谢效应,必须要有足够量的糖皮质激素的存在。应激时如果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就容易出现低血糖症。
(2)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正常反应性 在缺少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3)稳定溶酶体膜 药理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溶酶体膜,防止或减少溶酶体酶外漏作用,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同样有此作用。
(4)抑制化学介质的生成、释放和激活 生理浓度的谈皮质激素和受体结合后,能诱导一种分子质量为40-45KD的蛋白质的合成,它具有抑制磷脂酶A活性的作用,因此可以减少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以及前列腺素、白三烯、凝血恶烷的生成,从而对炎症、休克、创伤等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防御意义。
3、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 糖皮质激素必须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各种效应,因此应激时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血浆中该激素的浓度,还与靶细胞上GCR的数量和亲和力有关。应激时,糖皮质技术受体有可能减少或结合力降低,这应引起重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51
应激的长期效应,对人体的一些正常反应是有一定影响的。
1.内分泌紊乱。常见的是连续熬夜或昼夜颠倒后,脸上长痘。还有脱发、月经不规则等都可能与此有关系。更长期的效应难以预见,因为你干扰的是一个顶层的系统啊。
2.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熬夜对机体而言是一种应激状态,常熬夜者患应激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概率都很高。
3.免疫系统紊乱。免疫系统被成为“游动的脑”,深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免疫功能的问题可以说是上面两者的结果,也是对健康影响最显而易见的。长期熬夜出现口腔溃疡就是一个方面。换句话说,更容易得病。不仅仅是感染性的疾病,非感染性的疾病例如肿瘤的概率也会提高,因为免疫监视作用受到了抑制。
4.高级神经系统的疲劳。昼夜节律的扰乱让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即便白天补足同样长时间甚至更长时间的睡眠,都比不上正常节律的效果,最明显的效应就是记忆力的下降。这个很多朋友都可以过来现身说法吧。
5.其他。例如心血管系统,长期以后血压容易高,心功能储备降低,以及发生冠脉事件的概率都更高。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52
应急反应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适应性的反应。许多能造成DNA损伤的处理均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诱导效应称为应急反应;应急反应能够诱导出现DNA的修复效应。
当机体处于畏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脱水、暴冷暴热和乏氧窒息等特殊紧急情况时,这些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立即调动起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所分泌释放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成分为儿茶酚胺类物质,它们与嗜铬颗粒蛋白等组成复合物储存在嗜铬颗粒(注: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肾上腺髓质细胞,其细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因此肾上腺髓质细胞又被称为嗜铬细胞)内。嗜铬细胞的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释放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变灵敏;呼吸频率增加,每分通气量增多;心律加速,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提高血压,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流量多,血液被重新分配,使应急时重要器官得到更多血流;生物氧化条件更好,物质代谢也相应发生相关变化,肝糖原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这些都是有助于机体获得充足的能量,促进肌肉做功,减少疲劳信息传入神经中枢,使肌肉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工作;儿茶酚胺类物质还能够通过对胰岛B细胞上的α受体的作用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总的来说,应急反应的产生都与肾上腺素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密不可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52
应激是指动物受到各种因子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增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如惊吓,捕捉,运输,过冷,过热,拥挤,混群,缺氧,感染,营养缺乏,缺水,断料,注射疫苗,去势,改变饲喂方法,更换饲料、环境、饲养员,高产过劳,疼痛,中毒等。
应激的危害: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②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③免疫应答差。④细胞缺氧死亡。⑤胃肠淤血、水肿、出血、胃溃疡。⑥胃肠道菌群失调。⑦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⑧生产力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⑨容易感染疾病。⑩严重的应激会引起猪的猝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53
在机械物理学上,该词译为“压力”;而在生物学或心理学领域,该词译为“应激”。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应激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于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与完整,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1)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应激源;(2)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3)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工效学等。
应激源
了解应激后,我们来看看引发应激的因素--应激源。应激源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应激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良性应激,如中奖、提升;也可引起劣性应激,如竞争失败、丧失亲人。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