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儒家“和”的文化内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1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1 03:55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既贯穿于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显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饱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体现出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和”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思想,是支配社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治国安邦的统治哲学,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发展的理性规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差异性,接受不同的事物表现方式,追求异质事物的和谐统一,所以“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融合精神。同时,“和”也根植于百姓的日常思维,和能生财、能聚力、能致祥、能旺家,是中国百姓朴素的价值追求,体现出“和”的实用性特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38

儒学“和”的五种内涵

据已有的文献看,甲骨文中已见“合”字的使用,而“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又作钟鼎文,年代约在商代中期到秦灭六国之间),且其通假字“龢”也已见于甲骨文。“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说文》)。因此,“和”字在古代又写作“咊”。《说文·口部》对其的解释为:“咊,相应也。”由此可见,“和”的基本义为“应声相和”。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和”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龢”、“盉”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能因为“龢”字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和”字是在吸纳了“龢”、“盉”二字之义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而具有了调、谐、和谐、和睦等义。郭沫若持相似意见,他认为“龢”为正字,“和”为后起,并说:“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义。”到春秋时期,“和”在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的论著中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其意义也从音乐领域进一步延伸到*、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涵义多元化的倾向。这一趋势在此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字逐渐涵盖了(具有动作意味的)调、谐、谐和、协调、(具有描摹或修饰含义的)和谐、谐调、适中、恰好、(用以拟状的)和睦的状况、和谐的境界等义,另外还具有主动的“应和”义。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辨别出“和”几种主要的用法:
1“和”的价值观内涵——“和谐”
  作为价值观的“和”,是“和”字最主要的用法,一般用作形容词,表示“和谐”、“和睦”、“谐调”、“和悦”,或者用作名词,表示和谐的状态或境界。“和”的这种用法暗含着不同甚或对立因素或事物的互补式共存与共处的意思,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因此常以行为目的或目标的形式出现。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种意义的“和”常与“同”对举,在对比中彰显其价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和”的方*内涵——“融合”
  “和”还是达到价值“和”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方*意义。《左传》记载,齐景公有一个叫梁丘据的宠臣,齐景公认为只有他和自己“和”,晏婴对此进行了反驳:“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引发了他与齐景公之间的一段有关“和”与“同”之辨的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子中,“和”成为了一种手段,其所反对和避免的是“同”所带来的弊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在晏婴看来,让不同的因素和谐地互补与共存(方*的“和”)才是达到味美、声美的途径,也是治国时取得“政平”的手段:“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3“和”的认识论内涵——“(主客)契合”
  主体在认识上达到与天地本性的契合,也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便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和”。例如,庄子体悟“天地之德”的“天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天道》)另一个例子是解释《周易》诞生及应用过程的“观变”-“立卦”(“生爻”)-“和德”-“尽性”:“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4“和”的过程论内涵——“合构”
  “和”字的本义具有很强的动作性,转化为价值观意义上的“和谐”、方*意义上的“融合”、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契合”后,依然没有丧失其过程性,或曰构成性。这种过程性的意义在作为方*、认识论的“和”中均有体现。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在生生不息中体现出来的“道”。此例中的“和”具有明显的生成性与过程性。这种意义也可在对“同”和“异”的分析中被理解:“同”字强调的是相同、同一、一样,与“和”的意义大相径庭,“和”字的和谐之义常常是建立在异质因素共存的基础上,因其不同,所以需要调、需要谐,最后才会有和,这与重均质性的“同”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同是指事物在各个层面上的无差别的同一性,常为对静态的现象或本质的描述,并不涉及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而“和”因其需要调谐,因此表现出一种过程性,这一点在晏婴的“和与同辨”中就可以看出来。晏婴以作羹为比喻解释“和”的功用,但“和”并没有办法脱离其所处的过程,所以晏婴要解释“和”,得先描述作羹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水、火、醯、醢、盐、梅各元素以一种适当的比例相互为用,最终才能形成“和”。
5“和”的存在论内涵——“和生”
  “和”还有与“合”十分接近的意义,表示“阴阳和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存在论上的意义,不过此义较弱,不如以上几种含义来得明显。例如,《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一个“和”作为万物的生成方式,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正如汉高诱所注:“和,故能生万物。”(《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二个“和”表示物自身的和合结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存在论意义。此外,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也具有微弱的存在论意蕴。不过,庄子例子中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而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
“和”字的多重意义在具体使用时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完全区分开来。正如上文所讲,作为方*、认识论的“和”与作为过程论的“和”就经常出现意义的交叉与重叠。这种多重含义混合使用的另一种用法就是“和”在一段话中先后出现数次,数次用法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意义的关联性,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的特征。《国语·郑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第一个“和”主要表示“不同因素或对立面的共存”,是“生物”的条件,同时也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表示“生物”的途径与方式;第二个“和”既可表示“以他平他”这一手段与过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这一手段与过程带来的和谐结果或导致的和谐状态的含义。“和”的意义在这一语言“流”中也流动起来,在汇合了各意义的“支流”之后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意义“洪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39

据已有的文献看,甲骨文中已见“合”字的使用,而“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又作钟鼎文,年代约在商代中期到秦灭六国之间),且其通假字“龢”也已见于甲骨文。“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说文》)。因此,“和”字在古代又写作“咊”。《说文·口部》对其的解释为:“咊,相应也。”由此可见,“和”的基本义为“应声相和”。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和”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龢”、“盉”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能因为“龢”字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和”字是在吸纳了“龢”、“盉”二字之义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而具有了调、谐、和谐、和睦等义。郭沫若持相似意见,他认为“龢”为正字,“和”为后起,并说:“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义。”到春秋时期,“和”在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的论著中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其意义也从音乐领域进一步延伸到*、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涵义多元化的倾向。这一趋势在此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字逐渐涵盖了(具有动作意味的)调、谐、谐和、协调、(具有描摹或修饰含义的)和谐、谐调、适中、恰好、(用以拟状的)和睦的状况、和谐的境界等义,另外还具有主动的“应和”义。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辨别出“和”几种主要的用法:
1“和”的价值观内涵——“和谐”
  作为价值观的“和”,是“和”字最主要的用法,一般用作形容词,表示“和谐”、“和睦”、“谐调”、“和悦”,或者用作名词,表示和谐的状态或境界。“和”的这种用法暗含着不同甚或对立因素或事物的互补式共存与共处的意思,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因此常以行为目的或目标的形式出现。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种意义的“和”常与“同”对举,在对比中彰显其价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和”的方*内涵——“融合”
  “和”还是达到价值“和”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方*意义。《左传》记载,齐景公有一个叫梁丘据的宠臣,齐景公认为只有他和自己“和”,晏婴对此进行了反驳:“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引发了他与齐景公之间的一段有关“和”与“同”之辨的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子中,“和”成为了一种手段,其所反对和避免的是“同”所带来的弊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在晏婴看来,让不同的因素和谐地互补与共存(方*的“和”)才是达到味美、声美的途径,也是治国时取得“政平”的手段:“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3“和”的认识论内涵——“(主客)契合”
  主体在认识上达到与天地本性的契合,也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便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和”。例如,庄子体悟“天地之德”的“天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天道》)另一个例子是解释《周易》诞生及应用过程的“观变”-“立卦”(“生爻”)-“和德”-“尽性”:“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4“和”的过程论内涵——“合构”
  “和”字的本义具有很强的动作性,转化为价值观意义上的“和谐”、方*意义上的“融合”、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契合”后,依然没有丧失其过程性,或曰构成性。这种过程性的意义在作为方*、认识论的“和”中均有体现。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在生生不息中体现出来的“道”。此例中的“和”具有明显的生成性与过程性。这种意义也可在对“同”和“异”的分析中被理解:“同”字强调的是相同、同一、一样,与“和”的意义大相径庭,“和”字的和谐之义常常是建立在异质因素共存的基础上,因其不同,所以需要调、需要谐,最后才会有和,这与重均质性的“同”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同是指事物在各个层面上的无差别的同一性,常为对静态的现象或本质的描述,并不涉及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而“和”因其需要调谐,因此表现出一种过程性,这一点在晏婴的“和与同辨”中就可以看出来。晏婴以作羹为比喻解释“和”的功用,但“和”并没有办法脱离其所处的过程,所以晏婴要解释“和”,得先描述作羹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水、火、醯、醢、盐、梅各元素以一种适当的比例相互为用,最终才能形成“和”。
5“和”的存在论内涵——“和生”
  “和”还有与“合”十分接近的意义,表示“阴阳和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存在论上的意义,不过此义较弱,不如以上几种含义来得明显。例如,《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一个“和”作为万物的生成方式,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正如汉高诱所注:“和,故能生万物。”(《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二个“和”表示物自身的和合结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存在论意义。此外,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也具有微弱的存在论意蕴。不过,庄子例子中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而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
“和”字的多重意义在具体使用时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完全区分开来。正如上文所讲,作为方*、认识论的“和”与作为过程论的“和”就经常出现意义的交叉与重叠。这种多重含义混合使用的另一种用法就是“和”在一段话中先后出现数次,数次用法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意义的关联性,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的特征。《国语·郑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第一个“和”主要表示“不同因素或对立面的共存”,是“生物”的条件,同时也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表示“生物”的途径与方式;第二个“和”既可表示“以他平他”这一手段与过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这一手段与过程带来的和谐结果或导致的和谐状态的含义。“和”的意义在这一语言“流”中也流动起来,在汇合了各意义的“支流”之后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意义“洪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39

从哲学角度看,“和”首先是不同。其次是不同的元素共存一体,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所以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企业培训学到了什么 培训感悟简短 有关培训的感悟 通过培训学到什么 培训你学到了什么 领导问培训学到什么怎么回复 Linux系统安装FTP服务器 Linux系统的网络文件共享 建筑的七盏明灯的内容简介 面向对象设计七大原则 简单说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 青海湖的哪个宾馆住宿条件好? 怎样让浏览器只记住页面登陆账号不记住密码? 【求助】Ubuntu装显卡驱动后黑屏,怎么解决啊? 这是什么字体,谢谢大家 去青海住哪 青海旅游住宿攻略 请大家推荐几种字体,打在图片上面好看的 ubuntu修改分辨率后黑屏 ubuntu黑屏 请问大家这是什么字体?打印的话这字体从哪里找?... ubuntu黑屏原因和解决 手工棉布鞋的做法怎么做 请问大家下面这图片的字体是什么字体,在线等!! ubuntu显卡驱动安装 nvidia 启动时出现黑屏 怎样让IE浏览器只记住用户名不记住密码? Ubuntu更新nVidia显卡驱动后黑屏,怎么办 康佳电饭煲DFB402的上盖可拆盖和蒸汽阀怎么拆下清... 请问大家,下面图片中的字体是什么字体啊,万分感谢 怎么不让浏览器记住账号密码 想买一个电饭煲,请问,康佳的电饭煲怎么样。 康佳电饭煲真的那么贵吗 怎么自己做手工布鞋 怎么禁止自动填充浏览器记住的密码 想去青海湖,住宿想住在青海湖边上,有油菜花和全... 求助Ubuntu经常突然黑屏 儒家“和”的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麻烦大家推荐一下青海湖周边的住宿阿,急死了~~ 为什么我上次安装的Ubuntu再打开是黑屏? 和的内涵是什么? 手工布鞋市场前景如何? 9、10月份去青海湖自助旅游,住湖边哪儿合适?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以和为贵的“和” 去青海湖玩住在哪里比较合适?注:散客 如何强制浏览器记住用户名和密码 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和”在当代社会又具... 下个月去青海湖旅游,请问黑马河住宿情况如何?哪... 安装ubuntu黑屏 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以和为贵的“ 青海湖黑马河附近有推荐的旅馆吗?多少钱一个晚上... 以“和”为主题。内涵为和谐、和睦、和平、和美、和... 请问高手宝鸡去青海湖怎样走,西宁都有什么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