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6: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44
,孟昶是他的儿子,五代十国时期均为后蜀皇帝。他本是后唐太祖(晋王)李克用侄婿。后唐庄宗李存勖授孟知祥为太原尹。后因在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朝廷封为西川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封为蜀王。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乱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庙号后蜀高祖。
(一)初出茅庐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亲孟道,在郡里承袭做军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迁都做到节度使,在后梁和河东争战的时候,孟迁以自己管辖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和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降了后梁,而父亲孟道始终在河东任职。
在有利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孟知祥年轻的时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练使,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孟知祥从此有了发展的良好基础。
等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对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赏他的才干,让他做权势很重的中门使,这是李存勖身边的要职,但孟知祥却极力推辞,因为以前的中门使几乎都因为得罪主子而被杀。见孟知祥执意要辞去中门使,李存勖只好答应,但他要孟知祥推举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便举荐了郭崇韬。孟知祥改任马步军都虞侯,是个级别很高的将领。
(二)平定前蜀
晋王李存勖建后唐灭后梁之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将太原定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为北京留守,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后来后唐派郭崇韬领兵灭蜀,临行时郭崇韬为报当初孟知祥的举荐之恩,就向李存勖推举孟知祥为以后蜀地的军政长官。郭崇韬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勖按照郭崇韬的推荐让孟知祥到蜀地主持军政事务,还摆宴为他送行。但这时宦官们也正在诬陷郭崇韬,李存勖也犹豫着是否要杀郭崇韬,孟知祥劝道:“崇韬是国家的功臣,肯定没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调查一下,如果没有事就让他回来。”孟知祥走到半路遇上拿着刘皇后教令前去杀郭崇韬的宦官,于是昼夜兼程赶赴成都,但到时郭崇韬已经被杀,他于是安定众将,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盗贼,稳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寿领兵反叛,占领并割据汉州(今西川广汉),孟知祥派兵击溃并俘获了康延寿,收降了他的几千士卒,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三)割据两川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为后唐明宗。在后唐朝廷发生这一大变动后,孟知祥萌生了据蜀中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共7万多人,命亲信分别统率。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后唐朝廷的命令开始实行抵制的*。后来明宗把扣留在凤翔(今属陕西)的孟知祥的妻儿送到成都以示恩信。从此,双方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随着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巩固,他自任赵季良为他的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均与之商量决定。后唐朝廷要离间他们的关系,于天成三年任赵季良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使,而以何瓒为节度副使。孟知祥将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请求让赵季良留任,未获批准后又派雷廷鲁到洛阳(今属河南)再三论请,后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强答应,何瓒后来被改任为行军司马。这表明朝廷号令已经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诲发现了孟知祥的反常举动,开始警觉起来。明宗就开始采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诏调孟知祥的心腹谋士赵季良到别的地方任职,然后又派何瓒做西川节度副使,牵制孟知祥的权力。孟知祥心里早有准备,他将诏书压下,然后请求留下赵季良,被拒绝后他又派属将雷廷鲁赶赴洛阳力争,明宗只好让步。见明宗答应了,他也允许何瓒去成都赴任,但不是节度副使,而是降为行军司马。
后唐军讨伐割据荆南(镇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的南平王高季兴时,命孟知祥出兵三峡予以配合,他只派3000人屯戍夔州应付场面。不久,高季兴病死,其子高从诲听命于后唐朝廷时,他就要求撤军。在未获朝廷批准的情况下,他让毛部将鼓动士兵自动溃散返回。次年,明宗准备举行盛大祭祀礼,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礼钱100万缗,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后以50万缗应付。
安重诲比明宗心急,见孟知祥割据迹象日益明显,就先采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将领安插到蜀地做节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势力。另一方面将西川和东川一部分地区分离出来让自己的亲信担任节度使。
面对安重诲咄咄*人的攻势,孟知祥觉得应该采取行动了,但东川的董璋比他更着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边,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联合对付朝廷,同时请求和孟知祥联姻,以加强双方的关系。孟知祥开始不愿答应,但在赵季良的反复劝说下终于答应了。双方马上就达成了协议,然后联名上奏明宗,请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节度使。
明宗并没有让步,而是好言安抚,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诲却认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于东川节度使董璋则是*的,绝不会反叛,他还幻想着联合董璋来对付孟知祥,结果未等他采取措施,董璋却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后,马上攻占了朝廷控制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孟知祥也跟着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谋还多一点,他召集将士,然后向东北洛阳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而反的,从而赢得了将士的同情,纷纷表示要追随他。孟知祥发兵进攻安重诲派人控制的各州,还出兵协助董璋坚守东川。
针对孟知祥日益明显的割据意图,安重诲就在东、西两川境内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驻遂州(今遂宁);任命与东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担任新设的从东川分出来的以阆州为驻地的保宁军节度使;又让其表兄武虔裕任绵州刺史。摆出了一付切割两川分而歼之的架势。孟知祥与董璋尽管心存芥蒂,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采纳赵季良的意见,与董璋互通婚姻结为同盟对付后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节度使和刺史。明宗虽未照办,也不好发作,只好“优诏慰谕之”。
(四)举兵反唐
长兴元年(930年)九月,董璋首先发难,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后即位为后晋高祖)和夏鲁奇为正副都招讨使前去讨伐,孟知祥则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率兵3万与董璋会攻遂州,袭杀夏鲁奇,占领遂州。石敬瑭部在剑门关(今剑阁城南)之战中先胜后败*撤军,孟知祥乘机占领利州(今广元)和夔州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石敬瑭一撤,两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占据。
后唐军队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辎重供应缺乏,明宗于是借故把专权跋扈的安重诲治罪,先贬官,然后赐死于中途。接着明宗派人到西川,对孟知祥说君臣刀兵相见都是因为安重诲,现在君臣应该和好如初,况且还有姻亲关系。还让使者告诉孟知祥,他的家属在京城都很好,让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愿和朝廷成为死敌,那对自己的家属也很不利。于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们一起向朝廷*,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样,他还怀疑孟知祥已经出卖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请功,他对孟知祥的使者说:“孟公的家属都没事,但我的家属却都被杀死了,我去谢什么罪!”
使者回去告诉了孟知祥,还说董璋对他非常不满,劝孟知祥早做准备以防不测,没等孟知祥采取行动,董璋已经先派兵攻占了汉州。孟知祥只好领兵反击,把董璋杀得大败,董璋被属将杀死,孟知祥便将东川也收归自己所有。
(五)封王称帝
孟知祥要求明宗给他独自治理两川的权力,明宗顾及亲属关系,而且又不愿两川真的独立,丧失大量的租赋收入,就答应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由孟知祥自己派任。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封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允许他总揽蜀中全权,以示恩宠,这也是为了安抚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将留在蜀地的后唐几万官兵礼送出境时,明宗下诏不许,这反映了明宗的深层思考,看来明宗还是想尽量地约束他。不过由于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为孟氏称帝提供了一个机遇。
明宗在世时,孟知祥一直没有称帝,也是对明宗恩遇的一种回报,等明宗一死,他就听从了赵季良的劝告,在第二年,即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称帝,建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庙号高祖,史称前主。这时的后唐也处于混乱之中,李从珂起兵争夺皇位,没精力顾及蜀地。与蜀地相邻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张虔钊和武定军节度使(镇源州,今洋县)孙汉韶都以其地归附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号为明德,可是六月在欢迎张虔钊的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仅6个月,终年61岁。其子孟昶继位,史称后主,维持了32年的统治,最后被北宋统一。
在两川地区,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把一些苛捐杂税废除了。对水利设施他也组织进行修缮,以促进农业生产。他还整顿了地方*,派遣清廉*上任,收揽民心,巩固两川的统治。
(六)其它
成都别称“芙蓉城”的来源:后蜀主孟昶在位时,喜爱芙蓉花,于是命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简称“蓉”。
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是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知祥的陵墓,史称“和陵”,为孟知祥与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墓。占地3000多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孟知祥墓是一座在南方罕见的带北方草原建筑风格的陵墓。古墓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上为巨型的石质棺床,四面均雕刻龙饰和力士,为我国五代时期的杰出雕刻作品。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其墓室顶部的描金石刻蟠龙像为存世帝王陵中所罕见,是国宝中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