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1: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22:29
该带在湖北、安徽两省境内,处青峰-襄樊-广济深断裂(
)及黄-破断裂(
)以南地区,两断裂在湖北广济、安徽宿松一带相连。其西段在湖北境内呈EW—NW向,东段在安徽境内呈NE—NNE向延伸。变质基底主要出露在湖北省西部黄陵地区,据马大铨等(1997)研究,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崆岭杂岩(现划为东冲河群、水月寺群),并被新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下部基底片麻岩主体为T.T.G岩系,其中有斜长岩及变粒岩包体(包体年龄为3290Ma,片麻岩年龄为2600~2900Ma);上部以孔兹岩系为主夹大理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并为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侵入包裹(前者年龄为2200~2430Ma,后者为2172Ma)。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金文山等(1997)论述了华南变质基底分布,在江西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核部,为星子杂岩,主要由斜长混合花岗岩及石榴子石云母片岩、斜长片麻岩,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星子杂岩中斜长角闪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865±40)Ma,划属古元古代(江西地调院,1998)。中元古代地层有两套建造类型:一是在湖北NW部神农架地区的神农架群,以及黄陵背斜核部以北相当于神农架群下部的孔子河组,为一套次稳定滨浅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为主,陆源碎屑沉积为次,夹少量碱性玄武岩的火山沉积建造,并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组合,可与华北中元古代长城系、蓟县系(富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对比,形成时代为1332Ma。孔子河组为1700~1900Ma(李铨等,1987)。变形简单,变质极其轻微,应属盖层系统,形成于坳陷盆地或裂谷环境。在黄陵背斜北部见神农架群(或孔子河组)与崆岭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称兴山运动(相当于吕梁运动,1800Ma)。二是在皖赣交界区的双桥山岩群、溪口岩群,以及可与其对比的冷家溪群(湖南)、四堡群(广西)等,以一套厚度巨大,由泥砂质及火山碎屑为主的复理石建造组成。部分地区出现层状基性—超基性熔岩、中基性熔岩及基性—酸性火山岩系,代表扩张的次洋盆中沉积,形成年龄为1360~2219Ma(马长信等,1992)。中元古代末四堡运动(或晋宁运动),使其遭受轻微变质,经受多期变形改造,形成褶皱基底。此外在江苏镇江市埤城,经钻孔揭露有黑云斜长变粒岩及黑云片岩组合,年龄为1771Ma,其上被原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在安徽怀宁县洪镇出露的原古元古代变质基底董岭群(邢风鸣等,1993),经作者实地调查为变形变质花岗岩及石英角斑岩系,相当于原宿松群、原张八岭群西冷组中的部分地层,不宜独立建群。新元古代早期,在扬子地块北缘东段,自南而北(赣北至皖南),由陆相碎屑岩与火山碎屑岩(落可
组、马涧桥组、河上镇群)到海陆交互相夹中基性熔岩建造(沥口群、登山群)。其底部在德兴及歙县伏川一带还出现蛇绿岩。上述地层强烈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而本身又为新划分的南华纪莲沱组、志棠组、休宁组平行不整合(局部为不整合)。在扬子地块北缘西段,自南而北(湖南武宁至宜昌三峡),也由陆相碎屑岩与火山碎屑岩(沧浪浦组中火山岩测年933Ma),到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的板溪群,以及在神农架地区东部出现的富含叠层石,并能与华北青白口系对比的马槽园组(测年为979Ma、993Ma)及花山群。前者强烈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之上(称武宁运动),后者不整合于中元古代神农架群之上(称神农运动)。两者又被南华纪莲沱组呈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覆盖,有的地区还超覆于崆岭杂岩及新元古代花岗岩,以及中元古代地层之上,与扬子地块北缘东段情况类似。因此,扬子地块北缘具有多盖、多底特征。即在西北黄陵地区,出现以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崆岭杂岩)和中元古代及其以上地层的盖层系统;而在东北缘皖赣地区,却出现双层基底(以星子杂岩为代表的变质基底和以中元古代原双桥山岩群、溪口岩群为代表的褶皱基底),以及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以上地层的盖层系统。新元古代南华纪以上至中三叠世地层区内除缺失晚志留世到中泥盆世沉积外,基本为连续沉积。其中以南华纪南沱冰碛层、震旦纪陡山沱期磷矿层、寒武纪底部石煤层、晚泥盆世滨海相砾岩层、早石炭世底部煤系及中三叠世膏盐和盐溶角砾岩层等具有典型特征岩层外,其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层、砂岩层。晚三叠世后至中新生代,基本结束海相为主的沉积,除几次短暂的海侵外,均为陆相沉积。中生代早期为河湖相含煤碎屑沉积,晚期发育受断陷控制的红色建造和生油岩-蒸发岩建造。此外在与大别山东段交界的庐枞及苏皖地区,在早白垩世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出现。
图2-6 湖北熊店北原红安群原苏家河群及榴辉岩分布图
(引自河南地调三队,1998,略作修改)
1—原红安群、苏家河群中云母石英片岩;2—原红安群、苏家河群中片麻岩;3—榴辉岩;4—片理产状;5—片麻理产状;6—断层;7—推测断层;8—剪切带;9—背形轴迹;10—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