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0: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1:09
1.爱的需求。到底什么是爱呢?圣经说,爱是含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在心理学上讲,人类最大的爱的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呢?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常常形容的母亲对子女的爱的表现。人类最大的害怕就是被遗弃与遗忘。这种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也会继而产生。如此人才能勇敢地冒险、犯难,不怕艰苦,所以说这种爱的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
2.被聆听、被了解的需求。人在小时候,透过爱抚、拥抱、摇动,孩子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在朋友中,他们受到许多同行的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荷尔蒙分泌的影响,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有很多的帮助。
3.独立自主的需求。一个人一生有两个独立期,一个是发生在二岁,一个则是发生在十二、三岁。这两个时期的发展若是受到阻碍,则会影响到其一生。当然这两个时期对父母、对子女都是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要开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证,向外独立去探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开始体会到孩子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在旁随时给予关怀、支持与鼓励。 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不受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扰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成长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如此,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4.成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然后自信心、自尊心才会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诱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与独立自主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说难也不难,就是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或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大的要素。
5.游乐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游泳,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轻松自在而已。君不见现代的许多儿童、青少年弹琴、下棋、游泳……都成了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若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思,连带的一个人的心理也会出状况——心硬、没有弹性、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身为父母,如果过分严厉或是完美主义往往会忽略与阻碍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其严重性不可不注意。 结论: 这几个需求界线不是分割得非常清楚。它们是一个人成长的几种重要维他命,缺一不可。反省一下这些杀父母、老师及同学的青少年们的背景,他们的这些需求一定没有得到适量的满足,因此才会产生这些怪异的行为。 在这儿我建议各位父母们要在“自我了解”、“自我同理”的情况下,做一个小小的反省,重新检视一下我们的教养方式,也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他们的需要?我们了解、聆听他们吗?我们让他们有独立自主的机会吗?我们有没有注意到给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为什么说要在自我了解及自我同理下做这件事?因为“人”多半有自责自傲的倾向,而自我了解及自我同理是包容,是公义,是接纳,是信任,是了解。我们勿须自责,也勿须自傲,只要做一中庸的检视,而后再出发——从一个了解、包容的起点,从一个接纳、信赖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