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3:2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0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作者: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曾子像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出处:《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0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这句话的翻译是: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后来也译为: “圣人使没有真情实意的人不敢申说他那狡辩的言辞,大服民心。这便称得上知道根本。”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这一句话轻松的对仗出了哲学的真谛。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 语。
民志:民心,人心。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大学》。
原文是: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读解】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简述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