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3:2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1
意思是: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
(1)听讼【tīng sòng】:指审案:审理诉讼案件。
(2)犹人【yóu rén】:和别人一样。
(3)必【bì】
基本释义:
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必到。
2、必须;一定要:事必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有一定的条件。
(4)无情者【wú qíng zhě 】:有违实情的人。
(5)畏【wèi】
基本释义:
1、怕:不畏艰险。英勇无畏。
2、敬服:令人畏服。后生可畏。
(6)民志【mín zhì】:指*,民心。
扩展资料:
原句出自于文献古籍曾子的《大学》。
原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白话译文: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1
【翻译】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启发: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 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 或者说才是“本”。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2
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出自《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原句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2、犹人:和别人一样。
3、必:一定。
4、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辞:花言巧语。
5、民志:指民心。
扩展资料
其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道德修养是自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和发展,永远追求新目标和新成就,总是要有新气象和新面貌,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于现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2
意思是: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出自《论语·颜渊》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美,不*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参考资料:《论语·颜渊》——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4:53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