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2: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5:08
难忘的历史画卷--采访日记摘选 来源: 作者:陈丽霞 7月23日 重庆 小雨转多云 下午,11位校友参加了重庆校友座谈会。84岁的蓝士杰先生以及91岁高龄的许天乙先生来了,阔别多年的老先生们一见面就非常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让在场的我们无不动容 重庆校友会会长周万钧老师说,在校五年,不光是学习知识,关键是学到了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能战胜各种困难。许天乙先生说,那个时候武大就是“社会大学”,师生遍布乐山全城,师资力量强大,当时的名师大多聚集武大;学生学风淳正,勤学苦练,基础打得很好,考试严格认真;学术氛围浓厚,当时的文庙有各学生社团办的墙报,很多进步组织如“燎原”、“普罗文学”、“抗研会”等;校园活动丰富,那时武汉大学的学生是学出来的。许先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沁园春》。 7月25日 乐山 晴 迎着清晨的阳光,我们来到了心念无数次的地方——乐山文庙,热心的乐山校友李玉贤老师欣然陪同。这就是那个烽火岁月武大师生顽强乐观、艰难治学的“圣地”。文庙墙壁油漆已经剥落,变得陈旧,王星拱校长办公室——崇圣祠,整个建筑群依稀还能透露出当年的雄壮和辉煌。 整个上午,我们把文庙的前前后后研究了个遍。文庙后面老宵顶上的茶馆当年也是武大学子的学习之处,站在山顶上,大半个乐山城尽收眼底,凉风习习,确实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下午,我们顺着武大学子旧时的上学道路,走过一公里长的古老城墙来到原第二学生宿舍——龙神祠,它像个大的四合院。乐山“8.19”大轰炸,其中的一栋楼房几乎完全被摧毁,残破不堪的院落和时间苍老的印痕,成了保留最完整的武大学生宿舍。70年变迁,只剩下发黑破旧的青瓦木梁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热闹和生气。位于大渡河畔的乐山师范学院,是在工学院旧址上盖起来的,学院大门面朝大渡河,东边是三江汇合处的乐山大佛,西边与佛教名山峨眉遥遥相望。据说天气晴朗时可远眺峨眉山金顶。 师院不愧是与武大血脉相连的大学,处处都能感受到武大的气息。师院校训是“弘毅自强,笃学践行”,校内有珞嘉路,甚至还有武大乐山期间保存至今的建筑“琢玉亭”。 沫若图书馆,我们是奔着藏身于馆内的武大纪念堂而来的。整个纪念堂以红色为主基调,门口挂着校友伍修权将军亲笔题词的“武汉大学乐山纪念堂”牌匾,下方屏风镶嵌着王星拱校长与周鲠生校长的照片和当年的校徽、校训。走进纪念堂,我们惊呆了,这里有保存完好的老照片、学生笔记和试卷以及各种珍贵资料、图片和实物。最吸引我的是橱窗里原始的中科院俞大光先生的一本随堂笔记,一丝不苟的清秀的中英文,配上精致的解说图,是武大严谨学风的极好的实物,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7月26日 乐山 晴 今天我们采访了两位校友,分别是90岁高龄的机械系校友卢秉彝老太太和87岁高龄的土木工程系校友胡承宽老先生。胡承宽老先生的国文老师即是被称为“珞珈三女杰”之一的才女苏雪林。胡老先生回忆了当年上课的情景。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卢秉彝老太太,她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女校友,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女生可谓凤毛麟角,而卢老师和她的同胞姐姐卢祥麟相继上了武大,成为当时乐山鼎鼎有名的“卢氏二姐妹”,传奇式的两姐妹当年一定是十分聪慧和优秀的。 90高龄的卢老师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有条理,让我感到惊讶。武大乐山纪念堂正是在卢氏姐妹及其他校友倡导下才建立起来的,她几乎每天都要柱着拐杖到纪念堂里走走看看,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般爱护纪念堂里的每一件展物。这该是一种怎样厚重的情感啊!这正如卢老自己的一句话所诠释的:“武大虽然已经迁走70年了,但在我心里它从未离开过。” 7月27日 乐山 晴 整整跑了一天,总算是拍摄完了几乎所有武大在乐山时期的旧址和外景。 “819”*纪念碑广场,为了纪念1939年8月19日日军对乐山市惨无人道的大轰炸而建成。纪念碑顶上“819”几个镀金数字异常夺目,四根石柱分开耸立,上面雕刻着飞机等图样,石柱环抱一块深色大石碑,中间突兀出一个仿佛炸开的空洞。纪念碑仍保持着一种沉静的“震撼”。在乐山7000余死难者中,有武大学生5人、教职工2人、教员家属7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牢记的血债。 原武大第五宿舍旧址附近,有一个*教教堂。接受我们采访的李运宽校友说,那个时候老师经常用全英文教课,她的听力不好,却苦于课下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听力。无奈之下,她想到了教堂,于是经常跑到教堂听布道来练习听力。在那个年代,聪明的武大学生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各种学习环境。 下午陆续拍摄了第六宿舍、第四宿舍、理学院、实习工厂和“白宫”(女生宿舍)等旧址。这些天乐山的几个关键词——“八宝饭”、火巴病、文庙、“白宫”等等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将往事一件件串起,形成一幅幅历史画卷,久久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