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01: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8:56
最近,中山大学图书馆公布了2017年新生“借阅达人榜”,2017级中国史博士生李自豪以623册借阅量位居第二名,他的阅读速度是每个小时100页,每天可以看三本书。从本科阶段以来,就一直保持每年读书1000本的习惯。这种超人的读书速度让网友惊呼,也促生了一个网络新词:“书霸”。如果对李自豪的阅读量没有概念,可以参考这个数字: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两相比较,李自豪1000本的阅读量可谓惊人,即使是放在以读书为业的学者当中,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因此,这个“书霸”的称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那么,“书霸”是怎么炼成的?首先要有超大的阅读量,超大的阅读量离不开超快的阅读速度,而超快的阅读速度又是超强阅读能力的体现。没错,是“阅读能力”,而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学习能力”。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广全民阅读,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似乎很少涉及。阅读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低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判断为“阅读障碍症”。据统计,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儿童的70%以上。但由于人们对这种能力不够了解,往往将这些孩子误解为“笨”“智商低下”。
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在阅读能力上具有特别的天赋,“书霸”李自豪很可能就是。另外,即使天赋平平,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能力。阅读的过程说到底就是眼睛与大脑的配合,从这一点出发,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在研究快速阅读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阅读量大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取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和应用,恐怕“阅读”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对于只会读书、不会实战的人,人们也会批评他“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考和应用,可以认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我国是教育大国,古往今来有许多读书人总结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其中大家公认的一条,就是要把“泛读”和“精读”相结合,读书既要有“量”,也要有“质”。对于李自豪这样的“书霸”,相信爱书人都能理解他的“疯狂”。有一位作家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时,就说他有一段时期在“吞噬”般地读书,什么都读,连产品说明书都不放过。大量的阅读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过了这段“疯狂”的读书期后,他开始冷静下来,甄别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思考这些文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收获却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