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23: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6:25
哀牢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层次和不同构造*下的构造变形。该带内不仅保留有大量左行走滑形成的糜棱岩带,尚可见右行走滑、逆冲-推覆和伸展剥离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变形痕迹,其构造变形变位和演化可初步划分为5个阶段。
1.左行走滑碰撞造山阶段
该阶段系扬子板块于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初向西楔入,在金沙江-哀牢山带形成斜向俯冲与碰撞(李兴振,等1991;刘增乾等,1993),一方面使金沙江-哀牢山洋盆消失,象征板块结合带的哀牢山浅变质带褶皱成山;另一方面使南端的金平地块相对于其对应部位海东向东相对错移近400km,并与昌都-思茅陆块同时隆升而缺失早三叠世沉积。
2.晚三叠世构造反向阶段
中晚三叠世,兰坪-思茅盆地靠金沙江-哀牢山一侧开始沉积,接受浅变质带供给的物源,在上三叠统一碗水组底部出现大量来自浅变质带的砾石,其中包括基性-超基性岩砾石,一碗水组还含有本身早期沉积的红色砂、泥岩砾石。正如前面所述,扬子板块是向西俯冲的,按理前陆盆地应发育在扬子地块边缘,但都发育在兰坪-思茅陆块的东缘,出现前陆盆地构造位置反向,浅变质带显然是向西逆冲推覆形成蛇吞蛙式碰撞造山(李兴振等,1991;刘增乾等,1993)。此时,哀牢山逆冲-推覆断裂已开始形成,在哀牢山群中发育一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并造成下盘金平地区古生代地层大规模向西倒转。在元阳凤港一带,哀牢山群面理及沿先成面理发育的伟晶岩和长英质脉也形成向西倒转褶皱,糜棱岩带中的碎斑也指示上盘向上逆冲。镇源者东乡厂洞一带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中的前陆褶皱(图6-20)及二叠系的重褶皱可能形成于这个时期,这种冲断堆叠山系并向前陆盆地内部迁移,还造成一碗水组下部或早期沉积物的被剥蚀再沉积。但其时深变质带的哀牢山群并未被剥蚀而出露地表,因为在三叠纪—白垩纪地层中未见来自深变质带的砾石。
图6-20 镇沅者东乡厂洞前陆褶皱与冲断构造剖面
1—砂泥岩;2—砂岩;3—砾岩;4—灰岩;5—古生界变质岩;6—逆断层。T3y—上三叠统一碗水组
3.岩石圈伸展和基底构造剥露阶段
该阶段可能由于前一阶段逆冲-推覆的强烈造山作用,山势急剧抬升,由于重力失衡作用,在逆冲推覆带后缘形成反滑或伸展,使哀牢山群和苍山群变质基底逐渐被构造剥露,出现在核杂岩中所见的一系列构造变形。在哀牢山南段新建—甲寅一带,沿小羊街岩组与清水河岩组接触界面及清水河岩组、阿龙岩组内部常出现区域性或次级剥离断层带,产生顺“层”(面理)滑动,形成布丁化/角砾岩化带、顺“层”韧性剪切糜棱岩带、褶叠层、鞘褶皱和“多米诺骨牌”构造,这些都反映出向北东方向的伸展剥离作用。其伸展作用发生的时间可能与苍山一样,于晚三叠世和侏罗纪以后。经过伸展作用的构造剥露和上覆岩层的被侵蚀,使苍山群和哀牢山群于中新世时出露地表,并经受侵蚀,从而在中新世及其以后的地层中出现深变质带的砾石,哀牢山和苍山群的出露机制与逆冲-推覆的喜马拉雅山和耿马大山后缘康马核杂岩和西盟核杂岩的出露机制相似。
4.第二次逆冲推覆和左行走滑阶段
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由于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整个青藏高原,乃至三江地区进入全面陆内汇聚阶段,印度陆块东北犄角与扬子陆块在三江地区相互冲顶,形成三江构造结。由于印度陆块东北犄角位置相对于扬子陆块西南角略向北错移,在二者碰撞过程中产生扭动,使三江地区构造带总体走向出现反“S”形扭转。同时在三江蜂腰地带出现上述扬子陆块昔腊坪-点苍山的逆冲推覆。在弧形逆冲推覆带南翼哀牢山带产生强烈的左行走滑,在深、浅变质带,特别深变质带中发育直立叶理带,近水平拉伸线理和倾竖褶皱。但位于推覆体弧顶地带的点苍山地区,则看不出有左行走滑标志,却出现糜棱岩面理及苍山大理岩中形成的向西倒转褶皱,兰坪铅锌矿三叠系推覆体覆在古新世云龙组之上,又被其沉积覆盖(图6-21),而苍山推覆体又逆冲在兰坪-思茅盆地第三系之上,表明其逆冲-推覆时间发生在古新世及其以后。取自哀牢山北段金山丫口北东侧的长英质糜棱岩所作的全岩K-Ar年龄值为18.7±1.9Ma,这个年龄值较左行走滑断裂发生的时间可能稍晚。
图6-21 金顶矿区推覆-滑覆体构造剖面图
①—砾岩;②—灰岩;③—钙质砂页岩;④—页岩
这一左行走滑作用对哀牢山带早期构造形迹的改造北西段较南东段更为彻底,在南东段元阳以南有些地段还保留有早期逆冲和伸展作用留下的痕迹,至中段金山丫口一带野外难以看到早期变形痕迹,糜棱岩面理陡立或倾向北东,拉伸线理近水平,方向327°,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出现条纹状糜棱岩与大小眼球状糜棱岩的间互产出,反映相对强弱应变带的间互产出。残斑压力影显示北东盘向北西滑移的左行走滑特征;再向北西,从浅变质带逐渐尖灭消失、深变质带本身也变窄这一点看,似乎越靠近点苍山这一推覆体前峰,其逆掩推覆作用显得较走滑更为明显,很可能是向西的斜向逆冲。
5.红河右行走滑断裂阶段
第4阶段的逆冲推覆,使点苍山、哀牢山上升到现今3000m以上高度。中新世后,由于重力势作用,沿红河断裂形成反滑正断层,红河断裂同时伴有右行走滑运动(何希虑等,1981;C.R.Allen等,1984)。该右行走滑断裂的形成可能是印度陆块向青藏高原顶入,导致高原隆升,高原内部物质向东逃逸,迫使扬子陆块反时针旋转,沿红河断裂向东滑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