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18: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4:34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汉族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对能够接受中原文物制度、礼义道德的“异族”统治者,也往往基于文化认同的使命而与新政权进行*合作,积极以中华礼乐制度改造少数民族,在“夷狄”政权内重建华夏文明,以求在自我否定中求得自我实现。如十六国时,北方名士卫猛就执意留在北方而不愿南归,并投奔前秦以求实现平生之志。此后的二十余年中,他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完全按照儒家的治国蓝图来治理前秦。所以,一方面是封建礼义道德强调忠君,但实际则是许多汉人士大夫为着中华文化的存续,为边疆民族建立政权甚至入主中原鞠躬尽瘁。除了王猛之外,拓跋宏之于崔玄伯,耶律阿保机之于韩延徽,完颜阿骨打之于刘宗颜,忽必烈之于刘秉忠,皇太极之于洪承畴,等等,皆君臣知遇,风云际会。
“以夏变夷”作为中原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个准则,中心即在于文化上的认同,即用先进的文化礼仪同化“夷狄”,让其接受华夏文明,认为一旦如此,“夷狄”就化为了“中国”。这是历代对待边疆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