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见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20: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9:46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此处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应翻译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为:东西两边的船舫都悄然无声。
这几句都为单句中的互文。此外还有对句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作者不详
翻译为“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此外,该诗中还有大量的互文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几句均有互文使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
除却单句和对句。隔句中也不乏互文的出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孟德《观沧海》)
("日月之行“与"星汉灿烂"互文)
此外,还有排比的互文。指多个句子里面出现互文的情况。
例如我们刚说到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比互文的代表。
2,通感。
提到互文我们不能不讲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最早提出通感这个词的该是钱钟书先生。
“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
钱钟书《通感》
最简单不过“你笑的很甜”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得到了最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