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19: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51
他在前款中说,“我悲伤人生的须臾,羡慕长江的无穷”。苏轼感叹自己的生命比天地间要短这么小。这一段是苏轼的自我答辩和安慰,他一直用奇怪的眼光看,今天的明月是昨天的明月,现在过去的流水不是刚才流过去的水,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瞬息万变,这一瞬间的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水了我也不一样,现在的我和现在的我,已经在变化。如果以不变的角度看,(以下纯粹是个人观点),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总是月,因为缺少真的没有回不来,他总是月。
河水一直在流,但是河水还是这么多,明明流去了确实还是那么多,这条河他总是河流,那我也一样,今天的我是我,明天的我还是我,即使后来我死了我还是苏轼,不是别人…我是不是永远……这虽然是毫无意义的辩证法,但是比起苏轼当时天地间短暂的小小忧郁,我还是经常安慰自己。
全文诗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的风光和赤壁的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以风和月为主景,以山和水为主景。作者抓住风月展开描写和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月夜泛舟大江,饮酒作诗,沉醉于美景中,忘却世俗的欢乐心情。
又从吊唁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受人生的短暂,没有动荡不安,而陷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述了变化和不变的哲理,提倡人和万物永远存在,提倡乐观的生活方式。写景、抒情、逻辑达到了水*融的程度。“以文为赋”的形式。这篇文章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韵味,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赋予型、声律对等方面的束缚,更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情韵味,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使整篇文章像“万斛泉涌”一样郁郁。
最后,从眼前的月亮和风中,引出了关于万物的变化和人生哲理的议论,发泄了伤感。景物的重复交织,丝毫不给人重复磨蹭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的悲喜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和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51
在这句话中苏轼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达的是苏轼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审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52
这句话就代表着如果你经常看从来都没有变过的东西,比如山山水水,那么你就感觉万物与你也都没有进程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52
若是我不理世间万物,事务都处在相对活动状况,尔后人和物就处于相对活动状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53
如果我们不理会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会处在相对静止状态,然后人和物就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