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2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33
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0亿元,同比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同比增长15.9%;直接利用外资10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0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收入11380元,同比增长12%。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亿元,下降3%,绝对值居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321亿元,下降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5亿元,下降26.4%,绝对值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03.3亿元,下降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增长6%;出口总额21.38亿美元,增长4%,绝对值列全市首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60元,增长6.5%。 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拓展到65平方公里,预计完成总产值1862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9个。牵动地区发展的重特大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达产后产值超千亿的华晨宝马新工厂实现投产,首辆铁西制造宝马汽车正式下线。投资15亿美元的米其林搬迁扩产项目厂房主体完工,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体现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NSK精密轴承、安川电机等项目投产,具有行业带动性的电力核电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有色装备产业园、罕王轴承、泰豪科技园、重大数控机床生产基地等优势项目建设全面铺开,产业丰厚度有效增强。
现代建筑产业实现重要突破。全年完成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0%。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10个。作为全国唯一墙体材料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烟台万华项目签约落地,占地30万平方米的中南集团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工厂、投资超50亿元的沃得产业园已经开工,日本积水装配式住宅项目开始试生产,兆寰鹿岛产业园PC构件已应用于我市重点示范工程。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入区企业已达210户。总投资10亿元的法国圣戈班节能环保玻璃项目开工建设,日本伊藤忠特型钢等32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工业经济规模效益稳步提升。规模实力快速壮大,全年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总投资突破900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增至145户,预计实现产值2420亿元,同比增长20.6%。运行质量大幅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贡献率达到69.7%,产销率达到96%。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千亿产业集群牵动作用显著增强,机床、电气及新能源装备、通用及石化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56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5%,占全市工业经济的22.1%。铁西获得“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称号。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区实现三产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3.5%。城区三产增加值占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6.9%,三产税收占城区税收总额的70.5%;开发区完成三产税收14亿元,同比增长52.8%。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短板”逐步补齐。
城区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占地2平方公里的“铁西金谷”总部基地一期开工建设,成为商务部服务业改革试点,金属交易所完成注册工作,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等97个总部类、平台型项目签约入驻。地区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汽贸、家居建材等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各门类专业卖场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名优商品齐聚铁西。“西部十字金廊”等重点区域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高端餐饮等业态不断扩充服务业产业结构。华润置地广场、北一路万达广场、千缘财富商会大厦、金地名京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星摩尔、东方时代广场等项目竣工。顺峰、净雅、西唐盛筵等高端餐饮正式营业。城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量、交易额领先全市。城区服务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集团,成为我省首批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开发区服务业发展活力彰显。全新服务业发展格局已经拉开,启动了中心商务区、地铁总站区、四环商业区、宝马商住区、滨河生态区等五大核心商贸板块建设。以沈盘线为依托,商贸走廊初见规模,中国重汽等11户汽车4S店全面建设。投资50亿元的鸿隆世纪商业广场、商务中心主体完工,投资30亿元的庞大汽车文化广场部分主体完工,荣信财富广场、地中海超五星级酒店等高水平业态组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增强。中外运仓储等项目进展迅速,中床物流园投入运营。开发区房地产市场异军突起,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 1.区域发展空间有效拓展。挖掘新潜力,拓展新空间,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全域规划体系,努力实现宝马新城、铁西金谷、沈阳站西广场等核心区域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的有机统一。稳步推进重点区域开发,依法实施建大西段、北一路劳动里等16个片区居民房屋征收,搬迁企业21户,城区腾迁土地100万平方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区出让土地50.2万平方米,开发区出让土地9.2平方公里,为项目建设和地区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2.区域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结合区域功能升级,推动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区投入16.5亿元,完善主干路,修好支线路,打通“断头路”,新建、改造小北二、小北三等17条道路,总计11公里,完成道路整修45万平方米,路官一街沈辽路雨污分流工程开工建设,对重工街沈新路等25个路口进行渠化改造,为加快形成流畅型经济发展格局奠定基础。满足产业发展所需,促进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扩倍增容。开发区投入11亿元,铁西产业新城“三横四纵”路网格局全面形成,新增“九通一平”区域2.3平方公里。在主要街路新装高标准护栏55公里。精心进行交通组织,科学调整人流车流,干道交通监控设施覆盖率达到60%。综合利用立体空间,强化静态管理,铁西广场地下停车场全面竣工,北四路地下停车场开工。坚持建设精品、管理精细,不断创造精美环境。持续开展了“查问题、尽职责,向违法违规问题宣战”和“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活动,进小巷楼道、进社区庭院,累计投入1亿多元,共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各类问题3万多件。装饰沿街建筑立面36万平方米。投入2000万元,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环卫设备与车辆,兴华街等10条市级示范街路实现全天候机械化扫保。我区硬环境建设和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
3.生态城区建设全面加强。环境样板城和生态城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加强水系湿地、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建设,对卫工河进行了生态改造和源头治理,滨河生态城综合景观带加紧建设,占地5平方公里的浑河西峡谷生态景观区工程全面开工。全年植树12万株,改造绿地2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3平方米。城市亮化美化工作稳步推进,全面亮化小街巷和社区庭院,安装节能路灯1000余盏,新增12个市级“绿色社区”,为居民创造安全便利、优美舒适的出行和休闲环境。节能减排工作加速推进,脱硫改造燃煤锅炉29台,新增供暖联片300万平方米,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216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280吨;万元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77%和4%。 1.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全年投入科技资金2.4亿元。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市级以上科技立项72项,申请专利290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10亿元,同比增长26%。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已达116家。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我区成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和省知识产权执法示范区。
教育事业高水平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8.7亿元,生均经费突破省级标准。工人村二校等4所学校主体工程完工,4中体育馆、31中综合楼、新36中学、熊家岗为民幼儿园等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力推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区域共享,维修改造34所学校,完成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150人。超前谋划教育发展,幼教集团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加快教育强区创建步伐,探索薄弱学校改造新途径,启动区领导包保路官小学、172中学等升级改造工程。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我区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茅,127中学荣获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季军,铁西区成为全国生命教育全环境实验区。
2.文体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工业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注重传承工业文脉,投资1.2亿元的工业博物馆主体完工,已征集文物4000余件。工业文化走廊工程全面竣工,“力量”等9个主题景点成为新的人文景观。注重弘扬先进文化,举办工人文化周、全民读书月、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千余场,参与群众40万人次。注重发挥文体设施功用,总投资3.5亿元的开发区工人文化宫主体完工,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红梅健身广场完成规划设计。实施了规划展示馆改造升级工程。铁西体育场(馆)承办国家级赛事42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卫生经费投入达1.9亿元。坚持惠及百姓,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专项补助近7000万元。为5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居民在*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门诊人均收费下降53.9%,降幅居全市之首。我区顺利通过省医改工作验收。
3.惠民福民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实名制就业3.6万人,开发就业岗位2.2万个,完成普惠制就业培训6238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困难家庭应届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规范小额贷款发放程序,扶持336个自主创业项目,带动就业20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7%。
社会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启动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新增参合人数6300人,参合率达99.9%。社保统筹基金收缴4.6亿元,居全市第一。投入2553万元对特困群众和低保边缘户实行分类救助,7.8万人受益。制定引导*,9000多名断保群众实现了续保。发放优抚金2300万元,复转军人、军属等得到妥善安置,我区成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保障设施不断健全,全市首家区级养老中心主体竣工,新建12个示范性社区日间照料站,占地8000平方米的铁西社会福利院主体封顶,区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改造工程开工。
百姓居住条件获得新改善。提供公租房4600套,发放租房补贴1682万元、购房补贴3625万元,7000户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保工街北一路等12处高标准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海兴花园、工人村三期等新住宅小区竣工,3500户居民将搬入新居。综合改造146个老旧小区,维修地下管网,70%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新扩建滑翔地区等多处热源,有效改善了5.6万户居民冬季供暖条件。投入1000余万元对全区23座弃管自来水二次加压泵站进行改造,18万户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