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重点,难点,怎样突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03
思想*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
郑永廷
(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 广东广州510275)
[ 摘要] 思想*教育学科研究, 要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基础, 以主导性思想*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教育研究为重点、难点, 进行突破与深化, 这既是推进思想*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思想*教育学科价值的根本途径。
[ 关键词] 思想*教育学科; 大学生; 思想*教育; 重点; 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5707( 2007) 05- 0003- 05
当前, 确立思想*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 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即它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教育内容, 坚持以理服人, 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立足于解决人们的思想与实际问题。因此, 思想*教育学科必须根据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 确立研究重点,突破研究难点, 在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丰富完善学科体系。如果脱离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单纯进行学科理论建构, 思想*教育既不可能有效解决人们现实的思想与实际问题, 也难以以理服人。
思想*教育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一直以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为重点。因为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年群体, 集中而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实际, 更需要思想*教育以育德、育人。因而, 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思想*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重点的确立
大学生思想*教育, 涉及的范围广泛, 教育的内容丰富, 教育的方式多样, 需要研究的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与特长, 确立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同时, 思想*教育学科必须明确研究重点, 并组织力量深化重点研究, 以满足思想*教育实际工作需要和思想*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没有研究重点或重点研究不能深化, 思想*教育及其学科就会止步不前, 就会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青年学生的迅速成长。
在思想*教育学科确立与形成阶段, 学科研究以我国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为基础, 从需要思想*教育学科支持的实际出发, 一些理论工作者侧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是必要的。当学科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得到多数人认同之后, 学科体系仍需要研究深化与完善。但思想*教育学科研究,要着重于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的研究, 这既是实现思想*教育学科价值的需要, 也是深化与完善
学科体系的根本途径。
**、*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 是在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战略性与指导性的文件。文件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与新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明确要求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核心”与“重点”的确立, 既由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决定, 更是大学生现实的迫切需要。在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在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与科技发展所形成的信息压力下,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稳定,因而容易产生迷惘与困惑, 即迷途不知所向, 疑惑不知所解, 茫然不知所选。也就是面对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因素, 发生了适应、取向、选择上的困难。迷惘与困惑是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矛盾, 而不是物质领域、知识领域的问题, 其实质是精神需要、价值诉求、目标诉求。因此, 帮助大学生认识迷惘与困惑的实质及产生原因,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则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不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同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还强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是在课堂教育、学校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行的, 因而需要研究这些因素, 特别是一些新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开辟多样的、新的教育途径。而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大学生思想*教育, 再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内容、现实途径与课堂方式, 而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为此, 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 即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研究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本的出发点。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是当前思想*教育学科的研究重点。前者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 后者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 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前者为后者提供导向与动力, 后者为前者提供前提与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前者, 实际生活将陷于实用、功利的自发状态, 而缺少后者, 理想信念则抽象、空洞而难以真正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思想*教育的难题在哪里? 归根结底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理论分析、把握这些影响。客观影响和可运用的理论( 包括西方理论、知识) 既是多因素的相互交织, 又有多重性( 客观影响、西方理论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的共同作用。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推进;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 这些客观因素既相互作用, 又发展很快, 广泛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 成为思想*教育的环境内容、实际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 哲学、*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理论、西方价值理论等, 都在教育者和学生的可选择、可运用之列, 成为思想*教育的理论内容、知识内容。环境内容与理论内容的不同结合, 形成了当代社会与个体以及思想*教育两个层面的发展状态:
第一, 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所谓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主要是指多元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主导; 多种意识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 多样化价值取向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 多样化知识、信息影响下的人本主导。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在影响思想*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以上四大客观因素, 作为社会的基础与客观条件, 由于其发展快、变化大, 而且相互交织形成综合效应, 极大赋予社会与个体多样化发展机制。诸如市场*的竞争机制、信息社会的选择机制、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参与机制等, 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 特别是青年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 也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因素与竞争机制、选择机制, 虽然为社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客观因素与机制本身发挥作用、发展完善, 则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上层建筑的职能, 其中包括思想上层建筑职能, 即通过思想( 价值取向) 、*( 包括*目标、原则与法制) 、道德( 规范) 的作用来保证多样化大体都能遵循一致的方向、规范发展, 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推动社会与个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如果脱离了思想、*、道德的方向主导与规范, 主体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发生冲突, 甚至导致社会混乱, 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也丧失了条件。相反, 思想、*、道德的主导, 离开了主体多样化发展, 就会成为教条、形式, 甚至成为主体发展的障碍。
大学生思想*教育在本质上, 就是运用思想、*、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目标、规范引导。而当下的引导是在多种客观因素、多样化理论影响和多种机制作用下进行的, 是对多样化的导向与规范。不研究客观因素影响的性质与方式, 或不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理论, 思想*教育不是陷于空谈,就是背离主导, 这两种倾向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为此, 思想*教育学科, 要综合运用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 既要分别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重点要研究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推进过程中的国家*主导;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本主导;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主导, 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教育形态。
主导性思想*教育, 在对象上是对社会多样化以及多样性思想*教育的概括、超越, 没有对多样性的抽象就没有主导性; 在功能上就是形成共同理想、核心价值观, 没有对多样性取向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共同目标; 在性质上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没有对多样化文化的合理选择、吸纳、鉴别、批判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第二, 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所谓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是指大学生在市场*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 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 必须融入社会的*、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 接受社会*、法制与道德规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影响着思想*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条件, 既赋予了个体个性化发展机制, 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化发展的新要求。市场*、社会民主、信息条件赋予学生自主权、自由性, 但有些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自身范围, 珍惜自身的自主权、自由性, 难以兼顾全局而忽视制约自主权与自由性的*、法制与道德规范。也就是说, 拥有自主权、自由性的学生往往难以自发社会化, 需要教育、管理推进其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的实质是促进学生认可、接受、融入社会的发展目标与规范, 而思想*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思想、*、道德的目标、规范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当下高校学生的社会化, 是在学生拥有并追求主体性、而不是在过去依赖性条件下进行的。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三个层次。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实际活动中, 主体性显示比较充分, 而对思想、*和道德的价值性认识不充分, 即对社会化的发展取向有所忽视, 因而在思想、*和道德观念、规范形成与掌握上主体性欠缺。
学生的生活, 包括学生的物质生活、学习生活、精神生活等, 都是实在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些生活本身既是社会的一部分, 也需要社会规范。要使学生在各项生活中真正富有主体性, 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形成生活的正确目标, 遵循生活的规范, 自主地在生活过程中育德, 通过生活实现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讲社会化道理, 就会造成实际生活与社会化规范脱节。为此, 思想*教育学科, 要研究当代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内容、目标与方式, 把社会的*、法制、道德目标、规范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 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三贴近”所要求的生活化思想*教育形态。
马克思在谈到人与动物区别的时候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①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的“生命活动”, 就是讲人的生活, 人的“ 生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 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化思想*教育的目的, 就是研究和赋予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意义; 就是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引导; 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
主导性思想*教育与生活化思想*教育,是基于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划分, 两者的区别是: 前者主要是面向社会与所有个体的理论教育, 后者重点是面向不同类型个体的咨询教育。两者的联系是: 前者也要根据个体实际与特点进行内化、铸塑教育, 后者也要运用社会理论进行社会化教育。光有前者而没有后者, 难以实现理论向学生实际生活的转化, 容易导致空泛; 相反, 光有后者而没有前者, 就难以实现学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超越, 容易导致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