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4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5
1、南国红豆---王维有诗《红豆》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也许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诗,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吟诵,现在咿呀牙学语的小儿也会背诵。红豆在古时又被人称为相思子,王维这首诗,也有人以《相思子》为题。诗中的红豆,很多人没有见过,那确实是生长在南方的乔木,在汉代,这树就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结子红黑相间,艳丽光洁,仿佛用红珊瑚雕出的艺术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红豆有如下记载:“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这记载,不仅描绘了红豆的形状,还交代了相思树的来历。是一个女子在树下想念死去的丈夫,悲极而亡,这树,便被人称为相思树。20多年前,我曾在武夷山见过一棵树龄百年的相思树,采得一把红豆,还为此写过诗。
其实,古代诗人写红豆,不是只有王维。温庭筠就写过红豆诗,譬如他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也是一首写男女恋爱的诗,诗中写到将红豆嵌在骰子中,引出相思入骨的感叹。
王维的《相思》,以红豆的意象为爱情象征,意思也到此为止。而后来人写红豆,则多表达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如:“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韩偓《玉合》),“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黄庭坚《点绛唇》),“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予个中人。(刘过《江城子》),“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赵崇嶓《归朝欢》),“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王沂孙《三姝媚·樱桃》)。这些诗句,比王维的诗包含的意蕴又进了一层。
王维的《相思》,在古人的吟诵中,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故国之思,引申出新的意境。王维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著名的宫廷伶官李龟年的,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有记载,安史之乱时,李龟年在*奔命途中唱“红豆生南国”,“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相思》为何使人如此伤感?不是因为爱情,在战乱中,诗中的景象使*者触景生情,忧君忧国,以至惨然而闷绝。
这样的红豆情思,到明末清初,又爆发了一次。那时,诗中的红豆寄托了明遗民悲凄的故国之思。这类红豆诗,写得最多的是钱谦益,他的诗文集中,有《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这些红豆诗,大多写得悲凉忧愤,譬如《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诗中所谓“天宝凄凉曲”,就是当年李龟年在*途中吟唱的红豆诗,借古喻今,咏红豆而怀故国,诗人的心思,不言自明。
2、此外,粤剧也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5
1.粤剧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
2. 一是它的可塑性大,善于吸取许多新的、外来的、民间的东西,从粤剧的发展史看,它吸收了民歌、流行曲、兄弟剧种、文明戏以至电影上的一些表演方法,可谓兼收并蓄。
二是它的音乐性丰富、曲牌多,新曲多,新曲入剧层出不穷,而广东音乐是举世闻名的,有的观众尽管不欣赏粤剧内容,但对广东音乐、戏剧音乐仍然倾倒不已。
三是粤剧剧目多,新戏多,剧目多达3000多个,在全国400多个剧种中,是剧目较多的剧种之一。题材广阔,这对扩大观众的视野、开拓演员的戏路和表现力都是有帮助的、也是其他地方戏曲所罕见的。
四是粤剧的伴奏乐队发展很快.从初期的五六人(五件头)发展到十多二十人,并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手法!较多地使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等,在国内诸地方剧种中,也是独树一格的。
五是粤剧词曲比较通俗,许多生动、活泼的方言口语入戏,特别在“说白”当中运用得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五大流派是有“万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开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
4.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又有《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则出现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国后,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5.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对于净角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
唱 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 是指做功,即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等等。
念 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 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跳大架 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水波浪步、撮步、小跳、踢腿、踢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6.早期粤剧脸谱比较简单,以黑白为基本谱式。
早期的粤剧脸谱,按行当可分为下列几种:
1、大净脸谱:脸部基本上是涂一种颜色,如全棕黑色的包拯、全红色的关羽等,也有艺人称之为“整脸”或“全脸”。
2、大花面脸谱:涂全白色,大多表现老奸巨猾、阴险毒辣的势要权奸,如董卓、曹操等人物。
3、二花面脸谱:多数涂黑白两色,线条粗犷,黑白分明。多用来表现鲁莽率直、勇猛刚强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
7.勾画的特点是习惯把颜色涂至颈部,用灯芯草点画胡须,黑白脸谱喜用洗笔,即在勾脸时用笔涂画图纹之间的接壤处,使黑白两色之间增加一道灰色的过渡色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6
粤剧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
粤剧的发源与发展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间。旧时,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解散旧班底,重组新班。而新班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以乘着红船下到广东四乡演出。 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戈阳腔、昆腔、汉剧、微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滋润与影响,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最初,粤剧演唱用的是桂林话,后来逐渐演变成粤语,流行于两广和港澳地区。随着广府人徙居海外开枝散叶,粤剧也变成了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可谓有华人的地方必有粤剧。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伴奏器材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高边鼓、大钹等。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好的演员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绝活。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又有《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则出现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国后,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补充:
详细内容请参考 http://ke.baidu.com/view/16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