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3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1
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历史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因此,《红日》算是老电影里对解放战争描写比较细致和真实的一部电影,观赏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极高,只是有些写实也曾给这部电影带来麻烦。
本文将从《红日》创作背景、拍摄过程、角色和演员等各方面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一、经典小说由六纵指挥员创作
电影《红日》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的创作者则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华野六纵宣教部*吴强。
华野六纵,和整编七十四师就是一对宿敌。早在苏北涟水之战时双方就打得不可开交,二战涟水,当时还叫六师的六纵损失惨重还丢了涟水城,指挥员王必成差点被撤职,但同时他们也把七十四师打得伤了元气,为孟良崮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涟水撤退到莱芜战役,再到孟良崮决战,六纵最终报了仇。在战役结束后,六纵宣教部*吴强看到躺在门板上的张灵甫遗体,他大为感慨,从此立下了将涟水到孟良崮这个过程写成一部小说的决心。
1957年,在经过艰苦写作后,《红日》出版,这部小说得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亲历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挥员的帮助,再加上吴强对参战部队的了解,以及对*被俘官兵的采访,因此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
2019年,《红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典藏。
二、《红日》拍摄并不顺利
《红日》的电影剧本从1960年2月开始筹备,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关部门对剧本情节、人物等细节意见不一,导致剧组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在一年多以后,第五稿才正式通过。
上海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演员们去体验生活,我军演员和当年《南征北战》剧组一样去了崇明岛驻军那里,而饰演张灵甫和参谋长的演员舒适和程之则去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南京军事学院。因为当年七十四师的参谋长魏振钺彼时正在那里当军事教员,他向两位主演全面介绍了七十四师覆灭的经过以及张灵甫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
剧组到山东外景地拍摄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导致很多人肠胃闹病,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发挥农业特长,弄来了萝卜种和茄子秧在剧组驻地旁边种,虽然没有油水,起码部分解决了剧组人员吃不饱的问题。
饰演七十四师旅长的于飞,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犷,显得不像是一个高级将领,这里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剧组吃不饱有关吧。
《红日》在集中拍摄时赶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戏,演员们只能穿着棉袄演戏,尤其是室内戏更为艰苦,饰演我军参谋长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晕倒。
该片在拍摄完成后,虽然在陈毅元帅的过问下顺利上映,但之前在过审时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关于“美化”张灵甫和“丑化”我军战士方面。
三、《红日》的演员和人物
《红日》和《南征北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该片的部队层级划分很清晰,从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到战士,其中只有师一级和营一级的人物刻画较少,其他各层级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着墨最重的主要是三个角色。
军长沈振新,饰演者张伐。
沈振新这个角色的原型明显是时任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号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气质有些出入,张伐饰演的沈振新明显比较儒雅和睿智。
其实,笔者认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须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气质,在片中并没有我军更高领导露面(只有声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级指挥员如粟裕的某些气质特征。
张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饰演军人似乎不是强项,单就沈振新这个人物来说,他塑造地相当不错,喜怒不形于色,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绎情绪变化。因此你不能说张伐演王必成不像,应该说他演沈振新很好。
团长刘胜,饰演者里坡
刘胜的原型应该是六纵战将刘盛起,他带领部队在抢占垛庄和攻占孟良崮主峰战斗中表现出色,不过他并没有像片中刘胜一样不幸牺牲。
里坡饰演的刘胜,在打仗时很有冲劲,符合那个时代中层指挥员的形象,只是年纪稍显大了一些。
连长石东根,饰演者杨在葆
这个角色有人说有原型,也有人没有原型,笔者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具体原型的,因为石东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层指挥员的样子。
石东根在片中是一个有些鲁莽又很可爱的连长,打仗时嗷嗷叫,获胜时得意忘形,他酒后挑着敌人帽子骑马飞奔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场面。
但也就是这个场面,在后来引起了诸多责难,有很多人认为石东根这个样子是在丑化*战士。
但是,《红日》的作者吴强不这么认为,很多真正打过仗的军人也不这么认为,据杨在葆回忆,当时很多部队的人看了电影都打听,这小子是哪部队的,演得也太像一个兵了。
当年出演该片时,杨在葆还是一个在校学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较粗犷,虽是大学生却把一个有点儿痞气的石东根演得很传神,直到几十年后,即使杨在葆演了那么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会有人拉住他:你是《红日》里的连长吧。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电视剧《红日》开拍,饰演石东根的演员耿乐和杨在葆年轻时几乎一个模样,真是神奇的选角。
在*方面,《红日》塑造的角色并不多,戏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参谋长魏振钺身上,其中张灵甫是重中之重。
张灵甫这个人物传说很多,比较脸谱化的形象就是骄横,《南征北战》里的项堃主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方面。
熟悉历史的读者知道,实际上张灵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历史系出身,又会写一手好书法,因此别看很会打仗,实际上他还有儒将的一面。
此外,历史上的张灵甫并不是头脑发热导致被围歼在孟良崮的,实际上他是*前线将领里对战场感知比较敏锐也比较正确的一位,这一点像他的老上级王耀武,二打涟水时他的巧妙战术就让六纵损失惨重。真正将张灵甫送上绝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汤恩伯。
因此,《红日》剧组塑造张灵甫时力求真实,选择的演员也是大帅哥舒适。
看看这张舒适年轻时的照片,颜值绝不比张灵甫低,而且两人长相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片中的张灵甫,表现出了骄横,也表现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敌当前危急时刻镇定自若的表现,除了试图假投降一幕显得有些狼狈之外,他从头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个出色的高级将领。
甚至于剧组在最后击毙张灵甫的画面处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只手和一把*就拍完了,显然更艺术的同时也保留了张灵甫的形象。
以笔者对历史的了解,《红日》 里的张灵甫不论是颜值、气质还是表现,可以算是各种影视剧中最贴近真实人物的一个了。
只是,剧组这样的设计也引来了责难,那就是涉嫌美化张灵甫,但饰演张灵甫的演员舒适认为,把敌人塑造聪明一些更能彰显我们胜利的伟大。
参谋长,饰演者程之
这个参谋长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他为剧组提供了很多资料,再加上他当时正担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官,因此这个参谋长的形象和张灵甫一样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四个坏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时嗓音也很有特点,只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宝贝袈裟”。
多说一位,主要演员之外,笔者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饰演阿菊的张桂兰,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个时代的女神吧。
四、《红日》对细节的真实塑造
电影《红日》的取景地就在山东,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现。
《红日》对细节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笔者举几个例子:
连长石东根的手表,电影一开始的涟水战役,石东根看时间用的是大个的闹钟,平时由通讯员背着。
莱芜战役时,石东根缴获了一只手表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后来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又让通讯员将手表上交归公。
等到孟良崮战役时,团长刘胜将手表发给石东根使用。
一块手表,连接三个战役,中间还涉及到部队三大纪律,可谓是一个经典的道具。
几门大炮,开头涟水战役,这几门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师,用来炮轰涟水城。
到影片结尾,同款的几门大炮再次出现,使用者是*,用来炮轰孟良崮主峰,虽然影片没有直接用台词交代,但足以说明问题。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1
原华东野战军(华野)六纵宣传*吴强在50多年前写的小说《红日》被改编成35集电视剧,陆续在各地电视台播放。本来怀着很大期望来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华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并且对电视剧的编导离谱地编造前史,丑化人民*的行径感到十分愤怒。
原华野六纵的部分老同志座谈会清明期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原华野六纵的部分老同志在一起座谈,回忆当年的涟水保卫战和孟良崮战役,以自己亲身的战斗阅历,痛斥电视剧《红日》违反前史、违反事实,无中生有地胡编乱
1946年深秋,*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临敌人第二次愈加强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终于失守。我军*撤离,北上山东,实施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我军指战员思维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况。军长沈振新的心境和兵士们相同沉重,以致坐立不安,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役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破坏敌人要点进攻的前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豪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役画卷。
小说经过半年多的山东战场局势的变化,建瓴高屋地对三大战役做了艺术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役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前史转折,歌颂了*军事思维和人民战役的巨大威力。
小说对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形象的刻画也是相当成功的。和所有的英豪人物相同,在他们身上不乏英豪的豪举:刘胜披坚执锐,力挽狂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活捉张灵甫;石东根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刀光剑影中坚守阵地,他们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豪。
可是,作为农民身世的中下层指挥员,小生产者的狭窄思维也伴随着朴素的阶层爱情。作者不只能够真实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并且着力地反映他们逐渐克服缺点,不断前进的进程,因而,更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小说超卓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小说还超卓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作者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简略手法,不只写出他们残暴凶暴的本相,并且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提醒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何莽的凶横奸诈,李仙洲的足智多谋,尤其是张灵甫的专横狂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经过这些反面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提醒出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在艺术体现上,《红日》也有着明显的特征。
体现兵士英豪本质的前提下,经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往来的典型情节甚至细节的彼此照射、彼此补充,来展示他们丰厚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特性的统一。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可谓新中*事文学创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2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还有的就是真实的剧情,在剧中张灵甫在孟良崮殉职,誓死不投降,令人敬佩。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2
《红日》的取景地也十分的真实,一山一水都好似情景再现一般,对细节塑造得也很真实,对于人物刻画得也十分的真实,算是老电影当中的经典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3
真实的故事。红日之所以能有较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在演员们生动表演中看到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展现当时的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