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学中,我们把相亲对象称作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16: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9:20
人们互相吸引而相爱,
从而结婚,从而生子,
这在每个人眼里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生轨迹。
恋爱过程中两个人的相爱相杀,或在找不到对象时以单身狗自嘲,这也许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而恋爱技巧,男女关系也是各大网站论坛中最广受议论的恒久议题之一。
我们也许会觉得,恋爱的悸动是由人的生理现象所激发的自然反应,会恋爱再正常不过了。
约翰 博斯威尔(James Boswell )曾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指出。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爱情可并不是结婚的前提条件
而夫妻感情往往是后于缔结婚姻的
而对某个人执着的倾慕之情,对一个人执拗的爱情,
往好了讲会被认为是精神不够坚毅的体现,而往坏了讲会被当成是一种病症来看待。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现在观念中的那种浪漫的爱情观好像并不存在。
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爱”好像更倾向于易变而多元
例如古希腊就曾经有过所谓“少年爱”的社会习俗,当时,由成年男性市民与未成年的少年所缔结的*关系是能够被公开承认的
而这种现代社会看起来相当丧失人伦的关系在那时甚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甚至,在教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上所述,近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爱情,其实与"永恒"二字相去甚远
恋爱并非自然发生,也并不是理所当然。
刚才所提到的博斯威尔甚至说过这么一句话
“罗曼蒂克式的恋爱,是一种近代工业文化所带来的事实上的强迫观念”
那么他口中的罗曼蒂克式(又或者说浪漫的)的恋爱从何而起呢?
这种爱情观代表着激烈执着的爱意,将爱情崇高化永恒化,
这种爱情观下人们不断的在感情中寻找浪漫故事性,这也带来了对于恋人的理想化
我们将自己与对方带入恋爱小说一般浪漫角色,不断地幻想未来。
学者们指出,这种爱情观源于18世纪后半的欧洲
工业化导致了家庭从生产单位逐渐变成消费单位,而家庭的中心向着夫妻关系偏移,在如此经济大背景下
18世纪浪漫文学的流行为这种爱情观的普及添砖加瓦
赫赫有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出版过 《亲密性的变容》一书
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证了从近代到现代的恋爱关系的变容。
在他看来,浪漫式的爱情在理念上是希望可以缔结基于平等原则的男女关系,但在事实上造成了男女之间的双重标准
例如,对女性的贞操有所规范的同时,对于男性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甚至他指出,这种爱情观念虽然理念上打破了传统的支配关系,但却通过让女性看到浪漫的爱情幻想而使男性的支配正当化。
到了现代,这种爱情观也自然也在慢慢改变
避孕技术的普及与各种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在*方面可以自由选择的余地放大了
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性伴侣,这样影响下的爱情关系,比起永续性来说更具有了一种能动性与偶发性。
在现代社会下,对于“理想的伴侣”的执念变小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理想的关系”的追求。
而这种理想的关系,被吉登斯称作是纯粹的关系性
所谓纯粹,是因为这种只为关系本身缔结,只为关系本身而存在,只有互相间都能感受到和对方在一起的满足感时才会继续维持。
吉登斯看来,这种爱情观下,男女之间的不对等才能逐渐被打破,是真正意义上平等自由的关系。
但,纯粹的关系性也并非完美无缺
因为在对关系感到不满时就可以由任意一方中止关系的存续,因此人们常处于对于关系结束的不安全感之中
而纯粹的关系性也需要人们主动去构建去维持,在这点上感到负担的人也不在少数。
也许现代社会下的高离婚率,选择独身的人越来越多之类的现象都或多或少与这种纯粹的关系性有点关系吧~
好啦就讲到这儿吧~
你还在期待永恒的王子或公主吗?那也许你还活在十八世纪后半的欧洲。
今时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恋爱关系呢
也许你需要首先意识到,人生很大,爱情不是全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9:20
我相亲对象应该就是称之为像朋友一样的这种介绍的对象吧,因为这个也是相当于两个人认识的阶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9:21
他还说把相亲的对象叫做征婚对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9:21
选择适合自己的配偶,或者说找对象谈恋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9:22
结婚目标。
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婚姻泛指适龄男女按照婚姻法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自愿结合,并取得法律、伦理、医学、*等层面的认可,双方共同生产生活并组成家庭的一种社会现象。形*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根据观念和文化不同,通常以一种亲密或性的表现形式被承认,以婚礼的方式来宣告成立。结婚的原因很多,如法律、情感、经济、精神信仰、社会、个人生活、生理心理的需要。通常,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双方家长称“亲家”或“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