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9: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7:10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东部以及山西中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今山东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人口分布。
夏、商、周时期的人口分布依然如原始社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今陕西中部、陕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大部分地区,是夏商周三代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继续发展,人口密度也大为提高。在长江流域,虽然个别地方仍是无人区, 但也有一些地方成为人口集中区。 如楚都郢(今江陵)、寿春,吴都吴(今苏州)等地。可见,人口密集地区逐渐从黄河流域向其他地区扩展。
东汉时期,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整体而言,北方人口密度略有下降,而南方人口密度略有上升。东汉的人口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关中平原及西北地区的人口密度下降。司马迁说,西汉时关中地区人众为天下三分之一。到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关中的右扶风(今咸阳至宝鸡地区)人口密度只有3.94人/平方公里,是西汉时的1/10。第二,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幅上升。 如东汉与西汉相比, 零陵郡(今湖南零陵县)户增9倍, 口增7倍。 豫章郡(今南昌)户增5倍,口增4倍。长沙郡(今长沙)户增5倍,口增4倍。第三,中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密度在逐渐缩小差距。
三国及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由于长年战乱与割据,人口大量消减,人口分布较东汉稀少。而南方因社会稳定,人口大量南迁,人口增加不少,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密度也越来越大。如丹阳(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吴兴(今湖州)等郡,是人口较多的地区。
隋朝时期,北方与南方的人口之比约为7比3,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太行山以东之黄河两岸诸郡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唐朝初的贞观十三年(639年),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是5比6。 这时,人口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即四川盆地、汾渭平原、华北平原及江南地区。四川盆地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人,汾渭平原为30人/平方公里, 华北平原为4—5人/平方公里,今苏南及浙江北部的江南地区则占有全国人口的1/8。陇山以西的西部地区, 每平方公里只有0.1—0.2人。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也有很大程度的上升。唐中期,北方人口与南方人口之比为6比5,北方人口密度大与南方。人口稠密的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5,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5人。 到唐朝后期,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密集在淮河以南及江南地区,这里拥有全国人口的1/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25人。华北平原由于战乱的关系,人口密度与唐初持平,关中及四川的人口密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南阳盆地、珠江下游及赣江、鄱阳湖地区为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总之,唐代时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人口分布贞观年间占46%,天宝年间占58%,元和年间占32%;而南方则分别为54%、42%和68%。中国长期以来人口分布北重南轻的大势被南重北轻的新格局所代替。
北宋以来,中国的人口分布,南方在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上一直占据优势。这种差异在不断的拉大,直到晚清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