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9:10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24 05:10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受高大地形阻挡,降水少;——主要原因②终年受大陆气压控制;——直接原因③全球变暖加剧了干旱程度④天文因素对西北地区干旱的可能影响⑤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西北地区干旱⑥人类活动对西北干旱气候的影响(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增大了水的需求量;农业快速发展 , 特别是土地不合理利用 , 包括过渡开垦、放牧和砍伐森林 ,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加速了干旱化)。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9:59
一、土壤沙化现状
土壤沙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使疏松砂质地表的土地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不同程度活化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在发展扩大,目前全区有沙化土地145.6461×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95%。其中轻度沙化面积57.4729×104hm2,中度沙化面积78.1653×104hm2,重度沙化面积10.0079×104hm2,轻、中、重沙化土地比例构成见图8—4。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松辽分水岭的北侧、低平原嫩江两岸及第二松花江、洮儿河、霍林河漫滩、阶地。气候条件属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沙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随着向半湿润区过渡而逐渐减轻。沙地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较少。沙化程度以中度和轻度沙化为主,重度沙化较少。沙化土地土层薄、黏性土含量低,多砂质或砂壤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因此,土壤保肥能力差,抗风蚀、水蚀能力差。轻度沙化的土地,有近1/4的面积上出现明显的风蚀或流沙小斑块,并有少量的小型沙堆,自然植被覆盖度为30%~50%,土层有效厚度一般为10~20 cm,土壤中的黏粒占20%左右;中度沙化土地,其1/4的沙质地表上有少量的斑块状流动沙丘、风蚀坑或吹扬的灌丛沙堆,自然植被覆盖度在10%~30%,土层有效厚度小于10 cm,土壤中的黏粒小于10%;重度沙化土地,其1/2的沙质地表上有密集连片的流动沙丘,抛物线型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自然植被覆盖度小于10%,表层只有几厘米的细土粒或是浅*的沙粒直接暴露地表。主要市县沙地分布见表8—4。
图8—4 土地沙化程度构成
表8—4 主要市县沙化土地分布统计表
按沙地区域分异,可将沙地划分为6个沙地:向乌沙地、扶余沙地、舍力沙地、杜蒙沙地、泰来沙地和齐齐哈尔沙地。
向乌沙地是松嫩平原最大的一片沙地,西起通榆县的向海,向东南延伸至太平川后折向东,经长岭县再折向东北至乌兰图嘎,全长约150 km,宽50~80 km,是由多条沙垄组成的弧顶向南凸的巨大弧型沙垄(丘)带。沙垄高差10~25 m,垄顶较平,略有起伏,最长可达20~30 km,最宽3~5 km。沙丘多呈桌状,长凳状,丘顶浑圆,高差一般在10~30 m。沙垄、沙丘多数为固定、半固定,有植被覆盖,但有的沙垄植被被破坏,风蚀严重,形成许多风蚀坑及风蚀沟。向乌沙地具有沙垄(丘)与垄(丘)间洼地、湖泊沼泽相间分布的独特的地貌景观,尤其是太平川以东的沙地,垄间洼地宽度从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有的洼地或湖泊周围分布着不同形状的碱斑。
杜蒙沙地位于嫩江东侧的低平原,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向东延至大庆、肇源西部和林甸南端,是松嫩平原第二大沙地。沙地由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沙带组成,相对高度10~20 m。沙地的北部以耕地为主,沙化形式以春季土壤风蚀和地面覆沙为主;中部多为草地和林地,草场退化严重,局部地段有流沙;南部和东部也多为耕地,虽有防护林带保护,但防护林不完善,土壤风蚀沙化随处可见。在大庆西部有大量的风蚀沙坑和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场,也有耕地沙化撂荒的现象。
扶余沙地位于第二松花江两岸的河漫滩上,以右岸的扶余一带较为集中,沙地主要是密集的沙丘群,多为被林地覆盖的固定沙地,裸露的沙丘多集中在沙带的迎风面和风口处。沙地目前多有防护林保护,但在林网不健全或风口处,也有明显的风蚀和小片流沙。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沙地和仍在发展的沙地约占沙地总面积的4.3%。
舍力沙地位于洮儿河两岸的大安市舍力镇和镇赉南部一带,以舍力一带最集中,在洮儿河下游河谷与低平原上形成一系列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沙带。沙丘大部分为固定或半固定状态,土地沙漠化程度以土壤风蚀的轻度沙化为主。近年来,防护林带破坏严重的地段,沙化有所抬头。
泰来沙地沿嫩江西侧呈南北向分布于泰来县和镇赉县东北部,是松嫩平原沙化较严重的地区。因防护林网尚不健全,春季土壤风蚀强烈,有小片流沙和风蚀坑,砂质土壤由岗上向岗下移动,覆沙由薄变厚,风蚀坑在不断扩大,江桥镇的嫩江沿岸有流动沙丘,流动沙丘面积167 hm2,占该沙地总面积的0.15%。
齐齐哈尔沙地位于齐齐哈尔、富裕一带,沿滨洲铁路以北的嫩江两岸分布,由于耕地的防护林保护较好,沙化程度较轻,沙漠化方式为春季土壤风蚀和局部地表覆沙。
二、近20年来土地沙化动态变化
(一)沙化土地总面积扩大,局部地段有所减少
图8—5 土地沙化程度面积和比率
松嫩平原沙地面积变化情况是中度、重度沙地增多,尤其是中度沙化面积增加较多,而轻度沙化面积有所减少。在过去的15年里,土地沙化面积增加了8.7931×104hm2,其中,轻度沙化面积减少0.1615×104hm2、中度沙化面积增加7.2730×104hm2、重度沙化面积增加了1.6816万×104hm2(见图8—5)。不同地貌沙地变化情况是低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中度与轻度沙化增加较快,高平原沙地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通榆县、杜尔伯特、长岭县、前郭县及内蒙古境内原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变化不大,肇东市和肇州县沙化面积有所减少,大庆、齐齐哈尔、泰来及肇源县沙地面积增加较多,增加的沙地主要是中度和轻度沙地。
(二)重沙化区得到有效控制,北部轻沙化区有扩大趋势
从沙化面积发展的地理分布上看,南部原来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如通榆、杜尔伯特、洮南、扶余等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沙化面积基本得到控制,虽有小幅度增加,扩展速度每年均<0.3%,长岭县还有小幅减少,而北部大庆、齐齐哈尔、泰来等地增加幅度较大,大庆和齐齐哈尔两市在过去的15年里沙地面积增加了1倍以上,年均增长速度大于7%,泰来和肇源增加了20%左右。
三、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风大,林草覆被率低和沙源丰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滥砍滥伐、过度垦植、过牧过樵和水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
(一)自然因素
干旱少雨,大风频繁是松嫩平原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气候因素。松嫩平原西部属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450 mm,特别是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大部分地区的湿润指数都在0.1以下,是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春季干旱的同时又有强风,松嫩平原西部全年平均风速为4·0 m/s,春季风速达5.1 m/s。全年平均大风日数有26.3 d,其中春季平均有17.1 d,占全年的60%以上,春季植被刚进入生长季,覆盖度低,砂质地表裸露,在大风频繁作用下,极易发生强烈的风沙活动。松嫩西部沙地森林覆被率仅10%左右,且分布不均,沙区基本无林庇护,较低的林草覆被率及常年的大风是造成松嫩平原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因素。
松嫩平原沙地的沙源来自于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河谷平原和西南的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在100 m左右,最大厚度超过180 m,粒级集中在0.5~0.01 mm,以中细砂为主,直接出露地表。分布于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河谷平原的沙地,厚度较大,其上部粒级多为0.25~0.1 mm。已有的沙地土层薄、黏粒含量低,多砂质或砂壤质,抗风蚀能力差。这两个沙地以及已有的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为松嫩西部沙地发展提供了沙源。
(二)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促进了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松嫩沙地在历史时期曾是河湖纵横,树木葱茏的森林草原环境。松嫩平原西部开发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剧增及过垦、过牧、过樵,对砂质土地造成大面积破坏,耕地风蚀面积不断增加,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展。如齐齐哈尔市1960年有草地200×104hm2,目前仅剩113.3×104hm2,在草原面积减少近一半的同时,牲畜的数量增加了近一倍,由240×104只增至450×104只。过度放牧造成了草原的严重退化和沙化,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后心村的“北林子”,1960年以前植被良好,林草茂盛,由于砍伐耕种,植被遭到破坏,固定沙丘复活,流沙四起,如今覆沙已达1 m以上,周围的农田受到极大危害。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虽已有近30年的时间,一般树径已有20~30 cm,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近年来部分地区采伐很快,农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树木以及国有林场的林地被大量砍伐,更新补充没有跟上,对本来就林网稀疏,防护屏障不完善的防护林来说更降低了防护能力,致使风沙长驱直入,沙丘复活,沙化在一些地区复活。
水资源的大量开发,是沙化发展的又一个人为因素。河流上游的拦水工程,如在洮儿河、霍林河的上游修建的察尔森水库、向海水库、红山水库、嫩江上游修建的尼尔基水库等,这些水库截留了河流上游来水,使下游河床、河漫滩的沙性物质经常裸露地表,成为土地沙化的“沙源”。
地下水的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使土壤含水率和湿度降低,地表植被退化枯萎,为土地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把2005年的潜水位埋深图与土地沙化图叠加起来就会发现,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潜水水位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其中土地沙化发展较快的大庆、齐齐哈尔、泰来县, 20世纪70年代潜水水位大多在2~5 m,许多地方小于2 m,而2005年5月的潜水水位大多为5~10 m,潜水位普遍下降了3~5 m,潜水位埋深直接影响土壤含水率和湿度。水位埋藏浅,长期保持土壤的含水率和湿度,地表植被生长茂盛,可以抑制土地沙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