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9: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4:58
一、扩充录取名额。唐宋元三朝,每一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仅有几人,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每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
二、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关于八股取士,现代人看来是禁锢考生思想的答题形式,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只是一个择优录取的手段。他认为只有八股文写得好,才有当官的资格,如果考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呢?这一点就如同当今的高考,虽然考试的科目知识在以后参加工作时根本用不到,但是这却是看一个学子是否天赋过人;是否有着值得继续深造的价值。
三、选拔朝廷高级*的考核更加严格。明以前的进士都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地方职务和*部委岗位都是有可能的。而到了明朝,考生中进士后想要被分配到朝廷重要岗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参加考试。殿试第一甲为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岗前培训;而第二和第三甲则需要再次考试,考中的可以进入,没有考中的则直接分配到地方或做一个小官。而庶吉士再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试,通过的被分配到翰林院,没有通过的就分配到地方或六部。所以说,八股取士并不完全影响国家对高素质*的选拔,因为处于帝国权力核心的*都是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考生还需要在大学主修一门专业,毕业后才能参加工作一样。
这三点就是朱元璋对科举取士的重要改制,但是这还没有进一步的彻底完善科举制度,而促使后来继任皇帝完善这一制度的,则与一件科举案件有关。事情的起因是,在洪武三十年二月举行的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有51人,但全部都是南方人,故称之为“南榜”。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说主考官舞弊专门不录取北方人,而只录取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立刻严查,抓捕了相关*,然后在当年六月重新举行殿试,之后又扩招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故称为“北榜”。
其实在此案件中,主考官并没有舞弊,而是北方考生的能力确实不如南方考生。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造成南方重视商贾教育、而北方则更重视军事。所以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殿试才会出现中榜者尽皆南方人的情况,而后来朱元璋为了补偿北方学子,才再次扩招名额录取了部分北方学子。朱瞻基采用了南北中分卷录取方式,彻底完善了古代科举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4:59
一、扩充录取名额。二、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三、选拔朝廷高级*的考核更加严格。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4:59
朱元璋对科举取士做了进一步的改革,扩招了录取名额,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而且选拔朝廷高级*的考核是更加严格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00
因为明朝统治者科举制度上扩充了录取名额,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选拔朝廷高级*的考核更加严格。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00
明朝的统治者扩充科举录取名额,洪武年间每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成为科举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