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6: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1:12
在我国吉林省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10000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以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最为宏大。
太王陵位于集安城东的禹山南麓岗地上,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391年,是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夫妻合葬石室墓,墓高达15米,由山砾石和花岗岩混筑,四周护放护坟石。太王陵几经兵燹战乱,陵墓变得十分破烂。光绪年间,墓上还有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
好太王名安,也称谈德,391年即位,412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国家*、经济、军事重要发展时期。好太王碑记载: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0.8米的基槽,奠基0.9米,由于1600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边长66米,近于正方形,残高14.8米,方向近于正西方。
太王陵有16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是一整块长圆形石板,长径8.4米,短径5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长5.3米,宽1.85米。
墓室内置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的石椁,长2.4米,宽2.7米,高2.05米。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长2.2米,宽1.2米,中间无空隙,四周边缘突起。
石椁用沉积页岩精磨而成,呈绿、蓝、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结构结合,西侧椁山墙开门,两扇石门,通向墓道墓门。
距太王陵300余米处是好太王碑,好太王碑是我国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在好太王碑上刻有“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由此推断此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记功碑。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东北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
将军坟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雕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7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
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3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
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平方米。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
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这些巨大的石条,都是从22千米以外的采石场运来。
1500多年前,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高句丽工匠运用滚木、填土斜坡等土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块地垒砌上,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将军坟的建造,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
“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起来的,前人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写道:
将军坟墓几千秋,坟外年年江水流。
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
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
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将军坟曾有一个很广阔的陵园和墓域,南面一角下有长长的水道,将墓顶和墓室的渗水排出。
在将军坟的后面,有一排陪坟,原有4座,形制与将军坟相似,只是规模要小许多,应该是长寿王妃子们陪葬的墓。
临江墓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东侧龙山南麓一座小山丘上。西侧460米为好太王碑,900米处为太王陵。是高句丽政权的早期王陵,因地处临江的台地边缘而得名。
临江墓是一座大型阶坛积石石圹墓,其外形呈圆角方丘状。南北约76米,东西约71米,高约10米。
临江墓基本没有经过加工修整的大块石条,也没有见到整齐规矩的大块基石。墓葬边缘和阶坛均以较大山砾石砌筑。石材多数保留着自然断面,摆放也不很规则。
由于山顶地势落差不等,墓葬四面砌筑的阶坛级数也不同。东南角与西南角分别为21级至23级,地势相对较低的北面为30级至33级。
当时,确定墓的范围后用较大的山石摆砌出墓坛,内部填充稍小的碎石。铺平后内收0.4米至0.6米再砌筑第二层阶坛。临江墓的四面阶坛高宽并非全部整齐划一,走向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弧度较大,阶坛分岔的现象普遍存在,砌筑也似乎较为随意。
临江墓顶部较为平坦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中间有一个大坑,长17米,宽10米,深2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墓顶。坑内外均未发现整齐的石条或加工过的较大石板,推测其墓室为不加封盖的圹室。
临江墓上发现有大量筒瓦、板瓦和少量脊瓦残片,推测其墓顶可能原来有建筑。
临江墓的规模较大,独居于临江的山顶上,显示出卓尔不群的风范。墓上用瓦,有祭台和祭祀用的金器和车具,由此可以表明其身份地位的尊贵。
根据临江墓所用石材、砌筑方式及出上遗物等综合分析,临江墓的墓葬年代最晚不超过3世纪末。
千秋墓位于集安城西麻线河东岸200米的坡地上,是高句丽中晚期的一个王陵。墓上发现有“千秋万岁永固”字样的汉字铭文砖而名之为“千秋墓”。可能是高句丽第十八代王故国壤王的陵墓。
故国壤王姓高,名伊连,是高句丽第十七代王小兽林王的弟弟。小兽林王没有儿子,死后由其弟弟即位。但在位只有短短的8年。
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60.5米至71米,残高11米。
墓顶较平坦,约20米见方。墓上存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残片及文字砖残段,其文为“千秋万岁永固”、“保固乾坤相毕”等。
千秋墓占地5000多平方米,形制浩大,宛若山岳。使用石材数万立方米,修筑方式与将军坟相同,仅残存体积就相当于将军坟的7倍多。工程量也大于将军坟数倍,规模堪称高句丽王陵之冠。
西大墓是高句丽中期的王陵。清末中原人在此垦荒时,就发现了此墓,并称其为西大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墓内遗物推测,这是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的陵墓。
美川王姓高名乙弗,是高句丽第十四代王烽上王之弟的儿子。烽上王即位次年,怀疑其弟有野心,将他赐死,乙弗心里害怕而逃跑了。
300年,烽上王因骄逸而多疑,被群臣谋废而自杀。此时,逃亡的乙弗又被接回来立为高句丽王,就是美川王。美川王在位32年。
西大墓的形制为阶坛积石石圹,实测东、北两侧边长53.5米,西侧边长56.7米,南侧边长62.5米,残高约11米。
西大墓的墓内部以大小不一的碎山石和河卵石堆砌,外部用修琢整齐的阶坛面石包砌。尚存有14级阶坛。墓北侧第一级阶坛之外有排水沟,墓北侧40.5米处,有一条与阶坛相平行的河卵石墙遗迹。
西大墓东侧40米处,有一处平面近长方形的台状遗迹,边长与西大墓东边略等,宽约17米,残高0.6米,方向基本与墓东边平行,台上发现鎏金步摇残件。
西大墓周围发现铜、铁、陶、石器等各类遗物38件,并有卷云纹铭文瓦当。
禹山992号墓是高句丽中期王陵,它位于太王镇禹山村村北,墓内随葬品多而精美,此墓上曾出土“戊戌”纪年瓦当,这是高句丽王陵所见难得的文字史料,根据墓葬建造年代及高句丽年表,“戊戌”年应是338年,因此墓主很可能是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
故国原王姓高,名斯由,是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之子,在位41年,死后葬于故国之原,所以谥号为”故国原王”。
禹山992号墓为阶坛积石圹石墓,边长38米,高度约6.5米,墓的外观为方台状或称覆斗形。此墓可以确定的阶坛有7级。
992号墓上曾有相当规模的敷瓦,因此或许有墓上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表面低平、周边整齐的石砌台形建筑,可能是用于祭扫献牲的祭台或陪葬墓。
禹山墓区2110号墓是高句丽政权的早期王陵,位于禹山南麓中段缓坡与平野的交界处,北依禹山,面临平野,墓形巨大,位置独立,又有多座贵族墓葬拱卫于其左右,形成以此墓为中心的大型陵墓群。
2110号墓为长方形阶坛积石基,因破坏严重,现存墓葬南北长66.5米,东西宽45米,高35米至55米。
墓葬砌筑前并未下挖基槽,而是直接构筑在黄土层上,以简单加工后的山砾石砌筑阶坛。可能是先砌筑第一级阶坛,然后在阶坛内填充山石和河卵石。当填石与阶坛平齐时,再砌筑第二层阶坛。
墓葬阶坛石所剩不多,只有东西两面还部分存在。墓葬东侧阶坛级数最多,可辨识13级。
在墓葬中部砌有两道东西走向的隔墙,使南北两侧分为两座墓葬。这表明禹山2110号墓应是双墓并列,各有圹室。
墓上有大量的瓦砾存在,瓦是直接覆盖于墓葬顶部的阶坛和封石之上。
禹山2110号墓发现有锅镂空三翼银箍铁镞和青铜人形车辖,这些均属贵重物品。由此推测,这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其建造年代约在2世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