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总是42上下,我想提高到45以上的办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5:1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00
高考作文专家谈湖北高考作文题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 邵娟 报道:湖北省今年高考作文审题门槛低,仍然突出了对文化底蕴和思辨性的考查,但是作文题目太宽泛,容易出现宿构现象。
降低审题难度
相对于去年的高考作文而言,今年的作文审题难度不大。用“三”构成的词语很多,以此展开联想与感悟,对于众考生而言并不难,预计出现跑题现象的不多。
其实,高考作文的难度不在于学生写得出来还是写不出来,而在于写得好还是不好,这符合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本意。
并且,看到这一作文题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来行文,基本可以做到有话可说。
开放性增强,又暗含*
今年作文既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材料作文,更不是纯粹的话题作文。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考生可以自由命题,自选文体,*性较小,区分度在于作文切入的角度和立意的高下。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度。*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并且文章中的“三”是个抽象的“三”,是个含有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三”。容易出现宿构现象
因为题目太宽泛,*性小,容易出现宿构现象,即将考前准备的范文套进高考作文里。这对阅卷教师是个挑战。
谈2007年湖北高考作文的备考
“高中作文教学与评价”研讨会于三月二十四日在武汉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深有收益。这次会议指出了当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许多普遍性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同时对湖北2007年高考作文的备考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此,我把与会专家们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写成此文,希望能给大家帮助和启迪。
一、高考作文的两大通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历任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点业务组组长的刘九洲教授指出: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看,当前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着两大通病。
A:空。即内容空泛,空洞无文。写议论文高谈阔论,从西方哲人谈至中国先贤,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全都纳入笔底,仿佛一老学究在书斋里谈论宇宙人生。虽时有片言惊人,但多是拾人牙慧。写记叙文则乱编故事,情节荒诞不经,还美其名曰“想象丰富”,殊不知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因为这些脱离考生实际体验的东西一看就显得十分幼稚和矫情。更有甚者,有的同学的文章空到你看半天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不得低分?
B:“模式化”倾向严重。“套”、“凑”、“编”的现象盛行。“套”即考前苦背不同类型的范文,在考场中套用,以不变应万变,导致许多作文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凑”指用所谓的名言警句和空洞的议论来凑字数;“编”,为使情节动人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废”。情节从前几年捏造自己的爷爷、奶奶去世到后来编造爸爸、妈妈死忘,一直编到写自己缺了胳膊断了腿(05年一考生写自己赶考被车撞断腿,居然还拖着一条腿进考场)。由于这些情节并非考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因而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以情感人。这种投机取巧只会让改卷老师生厌,从而难得高分。近年来,湖北高考作文阅卷组为纠正“套”、“凑”、“编”的不良倾向,专门制定了相关措施,*此类文章的最高分,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模式化的又一重要表现便是形式化倾向严重。有的文章看似优美,从秦砖汉瓦谈起,涉及古今中外,语言多用三比(比喻、排比、对比),但细看就发现,文章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所发议论矫情媚俗,不是心灵的自然流露,显得学究化。还有的文章片面追求文体形式的创新,如几段式、故事新编、药检报告、论证、诊断书等文章盛行。这类文体的文章在前几年的确比较受亲睐,被认为有个性,但从去年开始,这种创新文体不再时髦。因为有些文体学生把握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沦于不伦不类。2007年高考阅卷,将对有些片面追求形式的文章,即使语言很好,也只给较低的分数。所以,07年的高考作文写作,我建议大家不要再偏重于追求形式的创新,因为有些形式的文章在高考阅卷中是很难进入高分段的。
那文章到底有无模式?刘教授指出:法无定法,法有定法。如议论文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结论四部分。记叙文要注意其几要素。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选文体,给考生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不讲文体。反而要求我们做到文体鲜明。然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却出现了一些文体非牛非马的文章。随手文(如半叙半议或两头议中间叙之类的文章)也大量出现,得分都较低。还有的考生为追求个性化,博取发展分,以戏说、恶搞的形式来作文,美丑不分。如去年一考生写自己一而再,再而三问一只鸭子为什么一下子能飞二百米,最后在结尾中点明,原来鸭子没有腿,只能飞。文章浅薄无聊到极致。
二、主张返璞归真
刘九洲教授强调,高考作文不要动不动就宏大叙事,高谈阔论,要善于从小处切入,好的文章一个细节就能打动人。中华民族历来便是一个重感性的民族。自古以来,在中国流传千古的多是一些至情至性之文。因为中国不像法国、德国那样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影响很大的哲学家,因而理性沉淀是不浓厚的。因此,我们的高考作文也应扬长避短,回归感性,“贴近自己”去写,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即使以他人他事为题材时也应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尽量做到“我手写我情,我手写我心”。善于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情节说话,来承载情感,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人与人心更近。
在谈到以细节制胜的文章上,刘教授给我们举了三篇他印象很深的作文例子。前几年高考一考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写自己母亲去世很早,有一年冬天,弟弟没有鞋子穿,父亲就让她学做一双鞋。为了做鞋,她请教隔壁的婶婶,婶婶帮她拉好鞋底,然后教她扎针,让她自己把鞋帮上上去。但在扎针时,不小心把手扎的流了血,她吮吸着手指,流着眼泪,对妈妈的遗像在心里说:“妈妈,为什么你不多活几年。”还有一篇写“情感与认知”的作文,写“我”考上了县高中,为了给“我”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父亲提着一篮子新鲜的番茄到姑家,希望能让“我”在姑家住读。路上的“我”渴了,父亲在篮子里找了半天,才找了个最小的番茄给我解渴。到了姑家,父亲说明来意。姑姑脸色一变,托故拒绝。于是,父亲留下番茄,没吃饭便回家。在回家路上,父亲一句没说。我偷偷的看父亲,看到父亲的泪花在眼中打转。去年有一考生,写父亲从很远回来陪女儿高考,但“我”坚决要父亲回去,父亲沉默了一会问我,是否是因为他在会影响“我”高考,“我”没做声,但心中已暗下决心要力争考好。这时父亲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伍元钱,说我去给你买点水果吧!看到父亲苍老的背影,我突然改变了主意,让父亲留下。我知道父亲是思索再三才决定来陪考的,而我也是思索再三而决定让父亲留下来陪考的。
细节打动了读者,从而让阅卷老师有一种冲动,那就是给这个孩子一个机会吧!尽量多给她几分。因此,这样的文章自然分数不会低,甚至得满分。在我们高中生的生活中,也肯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这方面选取作文材料,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呢?当然,我们也不能为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而胡编乱造,投机取巧,这样只能让人生厌。
在议论文方面,也要讲究“我手写我心”。要写出自己认识的道理以及认识这个道理的过程,论证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评判,能展示自己真实的思维状态,展现自我的个性。同时论据要充分,而又不是像堆积木一样堆叠素材。文中可融合一些辩证法知识使文章立意有深度。这里也有一个议论文例子:05年湖北高考有一篇这样议论文,文章开头以一件事引出议题,写“我”恨班主任,因为他不顾“我”的面子,把“我”的座位调到最后的一排。一天,好朋友对“我”说:“你不应该恨他,据我观察,他是见你贪玩,故意把你调到后排,刺激你的自尊心,让你奋发上进。”听了这席话,“我”回忆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如梦初醒,对班主任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叙事到此,文章笔锋一转,顺势摆出论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信然。”接下来紧贴上述事例,分析“当局者”为什么会“迷”,“
旁观者”为什么会“清”,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局者”一旦“入局”,其对事物的观察就可能受到局限,就可能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实质,其认识也就可能出现偏差;反之,“旁观者”因为身处局外,就可能全面观察事物,对事物的认识也就可能深入到它的内部,并抓住本质。分析原因之后,文章仍紧贴上述事例,阐述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出入自如,不让浮云遮慧眼,不让庐山隐藏真面目。整篇文章文气贯畅,论述有条有理,实而不虚。其中,“我”的那段人生经历始终作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中的背景材料或例证而存在。这篇文章堪称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议论文的上乘之作。其成功在于能贴近切身体验和认识过程去写,文中有“我”的存在,能把思维过程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
但近几年,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很多,但写好的相对不多,因为中学生笔下的理性思考并非真正的理性,不是学究式的说教,就是显得幼稚浅薄,空洞无文。今后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一方面可能会做一种回归性调整,主张作文由重理性转向重感性。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湖北中语会理事长史绍典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写到:“理性思辨,对正在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看法的高中生来讲,无疑是重要的。问题在于,高中生思辨还太稚嫩,而且我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辨的背景,传统的一边倒,或是敷衍的两点论,尤其是言与行的分道扬镳,使论辩往往陷于‘假’、‘大’、‘空’的套路,虽然仍有很大市场。而直观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形诸感性的表达,可能对高中生来得更为真切、更为灵动。”
三、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新动向
①在切入点上,2007年高考作文切入分将由去年的约42分提高到44分,其目的是要引起高中教学对作文写作的重视。
②立足于给分。文从字顺就能得一定的分数。阅卷老师要找学生作文的亮点,对有个性,有创造的文章要手下留情。对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给分。刘九洲教授还指出:2006高考满分作文仅60多篇,而按考生比例超过2000份满分作文就不算多。因此,我个人预测,2007年高考作文的难度将会适当降低。
③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上,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形式为内容服务。仅有形式没有实际内容或三段式无真实论证思考的文章不能进入高分段,更不能进入满分,因为这会对写真情实感的同学不公正。对说空话无实际内容的作文判给低分。这实际暗示了今年高考阅卷会对写真情实感的学生作文在赋分上会更加宽容些。另外,写诗歌凑字数,绝不允许进入高分。
④高考考纲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体现“真、善、美”,能给人教育、鼓舞和启迪。有些题材在高考之中是不能触及的。如“性”“*”“暴力”“*”等。去年一考生以欣赏的态度写与三个女子的*关系。业务组给予低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则主张有零分卷。因为大学不需要这种孩子。同时,不能膨胀自我的一些低俗的情感。如有一考生写自己成功,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自己的色貌去找一个有钱有车的丈夫。还有考生在作文中公开说最不喜欢鲁迅,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课上就与周公相会,孰不知改卷的大多数是语文老师,因而你得罪的是所有的语文老师,最终文章难得高分。
⑤为体现高考作文的难度、信度,作文阅卷尽量做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作文,这把尺子就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同时也主张拉开考生作文分数的档次以体现区分度。所以我们平时阅卷要多参考评分标准。
四、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形式
在作文命题的评价上,史绍典主任指出:写文章要有“我”存在,讲述一个属于“我”的故事,并在叙述中道出生活的哲理,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及对生活的姿态。而要想考生做到这一点,高考作文的命题一定要指向考生的心理,回归考生的生活,与高中生息息相关,能引起考生表达的冲动。他特别强调了2006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认为这个作文出的很好,他让考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拥抱的*。事实上,“我想握住你的手”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他也表达许多上海人共同的心声。在他的《“三生天下”?!》这篇文章中,他客观评价了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在肯定其有创意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个以“三”为话题的作文题和考生的经验和阅历脱节。他写到:“面对‘三’的丰富宽泛,考生选出一个真正熟悉的‘三’来,还是太难太难,进入考生写作视野的‘三’很难超出命题者列举的五个。而这五个带‘三’的词,其意义和意象,早被日常打磨得了无光彩和亮色,“沦落”到了世俗最低层面,最为表象的平庸,成为公共话题的低俗组成。因而,考生面对这些‘三’,难有“有意义”的联想与感悟;动笔写来,殊难鲜活。反观材料提示的五个带‘三’的例词,入题容易,写好实难。”我想,这种评价是否在暗示着今后作文的命题要贴近我们考生的生活而难度会有所下降呢?我们将应以乐观的心态去拭目以待。
曾多次任阅卷组小组长的戴方文老师指出,当今高考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命意作文三分天下。话题作文凭借“三自”(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但近年来,话题作文又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它过于宽泛,难以体现出区分度,从而不利实现高考作文的选拔功能,使高考作文出现了宿构,文体不鲜明,胡编乱造的倾向。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回归,寻找开放性与*性相结合。而材料命意作文(即出示一个或多个材料,考生从材料中选一点立意)具有更开放自由的同时又具有*性特点,因而要引起我们平时训练的注意。在审材料命意作文时,我们要整体把握,从多角度切入。同时要注意:正面切入易入俗套,反面切入有一定冒险性,侧面切入则可使文章新颖精巧。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角度.尽量做到考纲要求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
五、作文提升的三大立足点
华师一附中袁汉杰老师在会上针对2007年高考,提出了他的三点备考主张。在此我结合对考纲的理解来解读其主张。
A、关注考纲变化:
近年来,高考考纲在作文的要求上“迈小步,不停步”。2007年考纲中作文部分出现了“两处增加,两处改动”。“两处增加”:加上了能写“其它常见体裁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丰富”方面,加上“论据充分”。“两处改动”:在“文采”方面,①由“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②由“文句有意蕴” 改为“文句有表现力”。从这些改变看,我认为是降低了对考生作文的要求。“其它常见体裁”指的是书信、日记、新闻消息、通知、启事、判决书、广告词、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和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小说、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文学体裁。这表明了在文体的选择方面更加自由。但一定要注意,无论是选取什么体裁,你必须做到文体鲜明,写什么是什么,切忌出现文体四不像。高考中不主张大家偏重文体创新,因为对某一文体不熟,很难写出其神韵;“论据充分”,主要针对议论文而言,要求有充分的论证材料,不要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文风由“生动”转向“贴切”,实际上是在矫正一些高考作文语言华而不实的不良倾向,而强调根据表达需要选用准确贴切的词来增强表现力。“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强调了根据表达需要,选用各种手段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文采飞扬。也暗示了高考作文不主张写一些过于含蓄的文章。在高考阅卷时间紧迫的的情况下,过于含蓄的文章可能会被改卷老师误判, 一篇作文两个老师给分差距悬殊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根据以往湖北高考的习惯,考纲的一些改动将会在当年高考中有所呼应,所以,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B、落实规范:
a、基础规范。考纲要求“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因此,在作文中,要求不写错别字、繁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每3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不漏写标题(不写标题扣2分);不少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5分);字体端正美观,不要潦草,字迹难辨;卷面要整洁,不要随意乱写乱画。文面如人面,文品如人品,文面反映了作者的文字基本功和写作态度。
b、审题规范。考纲对作文的首要要求便是“符合题意”。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做到审题准确、立意切题。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审题。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确立切合题意的文章主旨立意。审题不清,就会“千里游龙”或“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会一招不慎,全盘皆输。所以说,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具体审题时,我们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以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另外,在立意切题的同时,还要做到“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说理,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的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符合题意”和“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作为高考评分的重要尺度,在这一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得分只能比较低。
c、文体规范。考纲中关于作文要求的第二点是“符合文体要求”。“文体自选”不是对文体不作要求,而是要求你选中某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文体的规范。写记叙文,就要以写人叙事为主;写议论文,就要注重议论说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因此,我们平时训练时要强化“文体感”,不要过于随意。
d、结构规范。考纲要求“结构完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恰当完美的结构,有利于凸显主题,可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切忌文章残缺不全,虎头蛇尾,颠三倒四,主次不分。分段过多也会使文章结构零碎松散,导致主旨不明。在结构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做到文章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引人入胜,不落俗套。
e、语言规范。考纲要求“语言通顺”,“通”指文句表达合乎语法规范,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自然流畅,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而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一些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这些同学在后期应努力做到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思路清晰有条理,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表情达意要有表现力、感染力。慎用网络语言。
C、展示个性,忌*化,不要让读者觉得你像一个老学究一样在居高临下的说教:
a、立足真情实感。高考考纲要求“感情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的文章,读来干涩无味,如同嚼蜡;情感不真挚的文章,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无病*;情感低下的文章,只能倒人胃口;有理而无情的文章,会让读者感到这是作者在板着面孔训人,读而生厌;只有倾注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记叙类文章价值的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感的强弱和优劣。这种情感是自然流露的,而非人为附加、装饰上去的,更非虚情假意。另外,情感要与文章主旨一致,格调不低沉。即使所叙之事不是自身经历,但情感一定要符合中学生情感类型、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b、立足于生活细节。善于以细节动人;用丰富的画面来承载思想和感情。
c、立足于深刻表达。“深刻”在高考评分标准中包含三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观点具有启发性”。这多涉及到一些哲学知识,所以,我们不妨给考生补充些哲学知识。深刻,就议论性文章而言,即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即形象生动,思想深刻。做到“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六、后期专题训练
加强后期作文专题训练。分析学生作文的共同优势及不足,确定几个专题进行专项突破。如审题训练,快速构思训练等;
加强个别指导,以扩大作文的整体优势。每次作文时,指导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努力改进。注重作文的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摸索获得高分的技巧。评卷时严格以高考评分标准为尺度。评讲时要好、中、差各选几篇,以利于肯定优点,分析问题。
广收素材。材料是我们文章的血肉。为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可一周开展一次素材交流会,也可适当开展社会焦点辩论会。各类素材都要涉及。写作素材应力避陈旧、俗气,要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能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这就要求考生多看书报,多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
以上是这次会议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信息,同时也融入了很多我个人的看法及对考纲的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想,我们只有知道高考阅卷老师欣赏那一类文章,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这样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00
抄作文也有好处的,把一些好句子记下来。还有,写作文的时候卷面一定要整洁。我们语文老师说,开头用一下环境渲染气氛,效果会更好。文中要适当用短段,会让人感觉很抢眼。
作文题目可以起的唯美一些,老师就喜欢那样的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01
那就在开头或者结尾上下功夫吧,另外还可以把字写好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01
可以多引用名人的话,多引用诗词,
可以背一些优美文段
多用各种修辞,如排比,比喻,拟人,象征等
一定要扣题,处处扣题
开头结尾写的优美些
追问太泛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02
没那么复杂,写的时候,把第一、第二、第三个想到的题材全部扔掉,写创新的。
或者努力将语句美化,一句一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