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7: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46
“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
这是关山月先生对自己艺术创作本源的一种简洁、朴素的诠释。事实上,与许多同辈的艺术家相比,关山月对外部世界与其生活时代的关注之情似乎更为强烈。而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绿色长城》正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中国画创作理念。
作为当代中国杰出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生于1912年10月,卒于2000年7月。作为一位敏于感受社会*风云,又能及时通过艺术的方式做出积极反应的艺术家,关山月在不同的时期都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作品。从上世纪40代创作的《从城市撤退》《三灶岛外所见》《塞外驼铃》《鞭马图》《今日教授之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煤都》以及70年代的《绿色长城》《俏不争春》,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第一春》《秋溪放筏》《碧浪涌南天》《国香赞》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关山月作为一位感知敏锐的中国画家,能够自觉把握时代的精神和自己的独特气质,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表现题材保持着一种清醒奋发的姿态。他那气势强劲及任情挥洒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的不断突破;特别在对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表现上,使中国画走出昔日狭隘的视野而为现代民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他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并能有效地拓展传统笔墨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说,关山月的艺术肇始于*,成熟于新中国前30年,影响延续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关山月的家乡在粤西海滨,属风沙带,很难生长植物,小时候常受台风侵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提倡植树造林,渔民们男的下海,女的植树,在南粤海滨种起了木麻黄林带,海疆也发生了变化,风沙地植满木麻黄树,这景色深深地打动了关山月,然而景色虽然好看,但并不好画,古人更没有画过。怎样表现木麻黄树的性格和特征?怎样表现海涛和林涛融在一起的感觉?1973年,关山月先是到粤西电白县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和民兵们一道生活,他早晚登上虎头山顶峰的绿海亭看林带和海水的变化,感受林涛和海涛声音合奏的气势,在深入生活中体验林带之美,后来他还到博贺渔港参观了“三八”林带和菠萝山林带写生,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一手素材。在画面的构图上,他注重气势的连贯,采取“之”字形迂回走向的构图方式来表现悠长的林带,既避免了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出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在具体画面的处理上,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意境的需要,大量采用石绿色,并吸收西洋画法,用层层加染的方法来表现树林深沉厚重的感觉,为了强化林带的深邃和内聚的视觉趣味,第一层用颜色,第二层用水墨,力求把林带的层次表现出来,海水的画法也同样吸收西洋的画法,使它在风格上与林带统一。这种大胆地将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的手法相结合的画法,大面积地运用石绿,层层加盖,铺排渲染,强调色彩的力度,使画面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在统一中求变化,于丰富中现统一,以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艺术效果。从整个画面来看,画面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丛林中还隐现着一队巡逻的民兵,表现出具有中国画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也暗喻了那个时代沿海人民众志成城改造自然和保卫祖国海疆的精神和力量。
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套路和程式,但关山月一直想在这种套路和程式中有所突破。他既立足传统,又强调写生,更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有益元素和方法,他希望自己创作的每张画都能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不同感受和独特的价值。《绿色长城》正是一个典范,《绿色长城》参加了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当时就被称为新中国山水画范本,可见其在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及新中国美术史中的学术价值。另外他画海南岛的尖峰岭,就会力求表现尖峰岭的韵味;他画福建的武夷山,就要追求武夷山的感觉。同时,关山月还努力探索画面语言的多样性:比如这张画上全用色彩,那张画仅用笔墨,另一张画则可能更多地强调线条。
他一生都在力求把握时代精神,在作品中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有效地拓展传统笔墨的内涵,这种探索,实际上有时像给自己出难题。因为有些传统型的中国画家以强调追求笔墨趣味为理由,以至于画哪里都是一样,不断地重复自己,这些人还因此诟病关山月,认为他的画作不成熟,没有了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正是关山月艺术独立自存的价值所在!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46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