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20: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0:25
济州,因其地临汶、泗、沂、洸、济五水而得名,初设于今茌平西南,后置于巨野,自公元423年始建,至元代终废(1348年),其900年间,济州时置时废,竟达8次之多。说到济州,不能不说到巨野,因为设在巨野的济州的发展变化,除因改朝换代,或受社会发展的因素制约外,与济水、大野泽有密切的关系,大野泽(后名巨野泽、梁山泺,泺是泊的古体)是一个烟波浩淼大水连连的巨大的湖泊,距巨野五里之遥,为黄河冲积济水所汇而成的湖泊,巨野就是因大野泽而得名的。
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到了宋元时代,正如施耐庵《水浒传》上所说的已汇成八百里的梁山泊,现存的东平湖是其中的一部分。
北宋以后,济水畅通,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就是今天的巨野县城,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起义聚众起事的地方,五代后周的统治者,为了*大野泽的农民起义军,始将济州设在巨野,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都是经济州,然后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
金天德二年,也就是1150年,那是巨野人民的灾难的时刻,汹涌的黄河溃破决口,滔滔黄水如饿虎扑向人间,无情地淹没了巨野,巨野之民啼饥号寒、托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迁散于嘉祥、金乡、郓城,自然济水也未幸免于难,黄河将济水水道淤浅,航运停止,从此便将济州迁往任城,但是,似乎济州对巨野有些留恋,元朝建都北京后,济水虽成枯河,但大野泽之水,仍可通舟行船,战略地位尚在,于是又恢复巨野,复将济州置巨野,然而好景不长,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大决口,济水、大野泽渐为黄水所淤,水上运输宣告停止,自此盛极一时的济州,不得不迁往巨野以东的城市—任城,即现在的济宁了。
尽管这中间在巨野、任城之间几次进行济州、济宁府、济宁路的设废回迁,但是,由于黄河泛滥的影响,济州在巨野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济宁成了济州、任城县两级衙门会同一隅的城市了。
可以说,我市西部地区历史上由于黄河水患的影响,地理地貌变迁波动较大,致使人民生活不安、政区设置变化频繁、行政区划紊乱。向往安宁,企盼稳定,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于是济宁这个吉祥名称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
大水漂济州, 济州移任城, 人往高处走, 济州变济宁。
济州变济宁
“济宁”一名的出现是元至元八年,即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开始的,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又因巨野一带曾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济州—济宁名称的变换,是济宁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见证,虽然一字之差,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自元代途径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在全长1800公里的大 运河的滔滔碧水的滋养下,
从此,济宁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条大运河, 千里碧水流, 帆船首尾衔, 都过济宁州。
我国元明清三朝都城都在北京,在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通地位尤为重要,封建王朝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而济宁恰恰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上,是运河的水脊,闸口众多,过往船只到济宁必须落帆停船等候提闸放水方能通过,每天最多时停留上千艘船只,因此说济宁是运河的咽喉之地,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运河流水千古流, 流到济宁古渡头, 画里帆船江南来, 船到码头货到州。
运河流水千古流, 流到济宁古渡头,
画里帆船江南来, 青山隐隐水悠悠。
这是济宁码头水乡缤纷图。
十里人家两岸分, 酒楼歌馆相映闻, 上下楼台火照火, 往来车马人拥人。
这是济宁运河两岸如画的夜景图。 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莺莺燕燕、簇簇胭脂、青红帮、一贯道、拆白党、白相人、小偷流氓、妓女骗子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这个水旱码头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悲喜剧。 明清时期,大运河把济宁推向了历史的颠峰,使济宁盛况空前,创造了当时全省全国的几个第一。 济宁是当时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济宁是运河沿线上的对外商贸的7大商埠。 济宁是全国10大药材市场之一。 济宁明清时期为全省三大纺织中心之一。 济宁的烟草业清代位居全省首位。
济宁清代人口达14万之众,仅次于济南和青岛。
济宁的*地位明清时期居山东首位,全省两个直隶州,一个济宁,一个临清。
济宁元代商业之盛,河水一趟,黄金万两,年商税额即达白银12403锭,济宁路居北方21路的第4位。清代济宁聊城临清济南的库银占全国的75℅。 济宁明清时期出过333个进士,2名状元,2名榜眼,全省共出了6名状元,济宁占2名,可谓比例之高。 济宁清代康熙五下江南三次御驾济宁州,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驻跸济宁,留下了皇棚湾、皇营、龙行胡同等地名遗迹和民间传说。
济宁辖区的南旺分水龙王庙,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其价值足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济宁有丰富的*文化,清真寺之多(7座男寺2座女寺),年代之久位山东之冠,现存的济宁顺河东大寺全国榜上有名。 济宁达官富商私家园林众多,清末民初城区计达30余处。有江北小苏州之誉。
济宁有曲乡艺海之称,清末民初,济宁说书棚和撩明地的艺人遍地皆是,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济南的大观园有相似之处的济宁的土山,说书棚、戏院星罗棋布,30年代鲁迅创办的杂志有作家曾专门介绍济宁的土山。
济宁因居运河的中心地带,元明清三朝有数百位司运*,以济宁为大本营,管理运河事务,因此说,济宁是运河之都名副其实。
济宁元代回族居民加工生产的济宁青猾皮即为名优特产享誉国内外,1928年外商即购去300万张。 济宁的小吃享有盛名,民间有“出了南门朝东望,除了吃喝不上当”、“玩在广州,乐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济宁州”的民谚。 济宁玉堂的酱菜曾为皇家贡品,慈禧太后品尝后赞美京省驰名,味压江南。
济宁北洋军阀时期出过两任国务总理,一个潘复(现在济南的大观园即是潘复投资创建),一个靳云鹏,并且靳云鹏的母亲曾是潘复的奶母,都说靳母命大福大,一对*奶出两个国务总理。一个济宁州出了两个国务总理,位居国家中枢,煊赫一时,加之总统府秘书长、航空署长、造币厂长等都是济宁人,构成了权柄网络“济宁帮”,令济宁在当时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然而,由于清末民初运河的淤废,津浦铁路的畅通,运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济宁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济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位于济宁城区的这段古运河已作为风光旅游带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实施,古老的大运河将重新获得新生,济宁这片故土将成为灵光四射的风水宝地。同时,济宁市作出的建立组群结构大城市(济、兖、邹、曲、嘉)的规划一旦与行政区划对接与重合,一个大城市将在济南与徐州之间崛起,届时,济宁将跨入大城市的行列,济宁幸哉,济宁乐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