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岳鄂王墓》为“三叹一哭”是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9:5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5:54
诗人开篇运用赋的手法,极力铺陈岳飞墓的荒凉;赋中又比,让人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慨叹不已。此一叹。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水光山色不胜悲”的情感基调,颔联则对仗工整,比中含情。一方面是苟且偷安“轻社稷”的南宋王朝,另一方面是望眼欲穿“望旌旗”的中原父老,在鲜明的对比中,更见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此二叹。
颈联转而直抒胸臆。上句极度嗟叹“英雄已死”,下句陈述“英雄已死”的沉痛后果,在赞颂岳飞卓越历史功绩的同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悲愤。此三叹。
前者三叹,一叹重于一叹,感情渐次加深,由英雄的坟墓想到偏安的小朝廷再想到国破家亡,诗人的悲痛之情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渐渐遏止不住的感情由叹息转为哭泣。这里,诗人将对故国的感情以及暮年的哀思寄托于西湖山水之中,名为怜山惜水,实为抒发英雄屈死南归无望的旷世之悲。此一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5:54
一哭三叹的黍离之悲
——简析赵孟頫《岳鄂王墓》
赵孟頫,这一位成长在“红裙翠袖,多少闲情”(《人月圆》)的环境中的宋王孙,在须发染霜的暮年,面对异国他乡的水土,翘首南望,怎能不生“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慨叹,平添“新亭举目山河异”的怅惘?
为世人广为传诵的《岳鄂王墓》即为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全诗借史抒怀,咏叹岳飞的屈死,借以抒发国破家亡寄身他乡的沉痛悲愤之情,然而它又与一般的咏史诗不同。
诗人首先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视线聚焦在一派萧索荒凉的秋景之中,对岳鄂王墓进行全面写照。墓前杂草丛生枝枝蔓蔓,这不能不令诗人仰天长啸,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长叹!滚滚的历史车轮碾碎了英雄的赫赫功勋,如今只落得个青山埋忠骨。紧接着,诗人将镜头定格于坟前的石兽。肃穆恐怖的石兽高高耸立,在荒凉之上又添一层悲凉,让人不得不产生今不如昔的悲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松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死者的祭奠,岳飞墓上不仅不见一株松柏,反而遍生杂草,这又是何等的悲哀!诗人开篇运用赋的手法,极力铺陈岳飞墓的荒凉;赋中又比,让人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慨叹不已。此一叹。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水光山色不胜悲”的情感基调,颔联则对仗工整,比中含情。一方面是苟且偷安“轻社稷”的南宋王朝,另一方面是望眼欲穿“望旌旗”的中原父老,在鲜明的对比中,更见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此二叹。颈联转而直抒胸臆。上句极度嗟叹“英雄已死”,下句陈述“英雄已死”的沉痛后果,在赞颂岳飞卓越历史功绩的同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悲愤。此三叹。
前者三叹,一叹重于一叹,感情渐次加深,由英雄的坟墓想到偏安的小朝廷再想到国破家亡,诗人的悲痛之情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渐渐遏止不住的感情由叹息转为哭泣。这里,诗人将对故国的感情以及暮年的哀思寄托于西湖山水之中,名为怜山惜水,实为抒发英雄屈死南归无望的旷世之悲。此一哭。
由宋入元的诗*多经历了亡国之痛与人格失落的激烈碰撞,伤残破碎的心灵象幽灵一般游荡在精神家园的废墟之上,心头笼罩的是极其强烈的今不如昔与思故怀旧的别情离绪。在南宋无法光复的伤感之中,诗人们只能在怀古咏史的寄托下营造最后的精神家园。与李煜的怀念故国不同,赵孟頫的《岳鄂王墓》道出的是蒙古族统治下的南宋诗人共同的时代情结——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
赵孟頫作诗主张变革宋末风气,强调诗歌要有寄兴。这首《岳鄂王墓》正是这一诗歌理论的具体体现。全诗以赋起以比接,最后两联极尽铺陈之能事,渲染英雄身死山河泣泪的悲痛情感。钱钟书《谈艺录》评赵诗曰:“若世所传称,则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这首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不失为一首佳作。一概而论,难免有失公允。
此外,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音。凝眸侧耳,我们仿佛可见一位老者临风把盏,翘首南望,涕泪纵横,叹息声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5:55
一叹岳坟前的荒凉。二叹朝廷的苟安(或百姓的无望)。三叹英雄屈死。一哭国家破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5:56
为他的一片忠心,却没得到善终。是一种感动,一种不平,一种愤慨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