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0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04
在法证科学中,有一个被视为公理的基石:罗卡定律,也即“凡有接触,必留痕迹”。简单的说,就是当你接触过某个物体时,你手上的分泌物(汗液、皮屑、油脂啥的)就会在这个物体表面上留下指印,而这个物体的微粒,多多少少也会附着在你的手上。比如,切过洋葱后再用手去揉眼睛,往往可能热泪盈眶,就是因为洋葱中的物质已经悄悄的跑到了你的手指上。
而把罗卡定律用在安检上,就是对爆炸物的广泛性筛查。
很多坐过飞机的同学,可能都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安检员手里拿着一个黑色小棍,棍子顶端夹着一张邮票大小的白纸片,他会用这个纸片对你的行李箱、衣服甚至手上蹭一蹭,然后挥手让你通过。
实际上,他所做的就是利用罗卡定律,对旅客进行防爆物筛查。如果某人在登机之前,曾经拿过甚至制造过爆炸物,爆炸物中的一些微粒往往就会在无意中残留在其皮肤上、行李箱上,然后就会被试纸上涂的不干胶所捕获。
随后,安检员应该立即将这片试纸进一步检测,这有两种方法:简单的一种,用一个像是发胶的小罐子对准试纸嗤嗤的喷几下,如果纸片上有炸药微粒,纸片就会变色,这种方式是利用化学反应,针对含有硝基的化合物(市面上能见到的炸药,比如TNT、C4、旋风炸药之类,几乎都是硝基化合物),还有另一种喷剂则是针对不含硝基的无机盐类的爆炸物(高氯酸钾之类)。
通常而言,在安检的显示屏上,密度越大的物体(比如金属),颜色就越深,提示安检人员注意。不过,如果将其危险物体(比如*支)拆散后,混杂在不同的金属零件(比如笔记本电脑、相机)中托运的话,往往需要安全员有足够的经验和高度责任心,才能及时发现。
同时,这种方法对于固体物质特别是金属很有效,对于液体就不好用了。因为绝大多数危险液体,X光都可以轻易穿透,并不能轻易区别出汽油和水来。在这种情况下,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取样分析,也就是请乘客打开瓶子,取一点点液体出来进行化学或者物理检测。然而,如果这个瓶子并不方便轻易打开,比如说是没开封的酒类和药物,就得考虑其他的办法了。
和前面说的检测暴露在外的颗粒相反,瓶装液体物质安检的原理,则是把各种电磁波送进去,当电磁波从瓶子的另外一边透射出来,或者从瓶壁反射出来时,因为受到液体的影响已经发生了改变,就可以区别出不同的液体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05
使用X射线成像技术或者毫米波技术对乘客全身进行扫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06
就是一种感应器吧,对金属物质的感应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06
就是利用x光线的穿透能力把东西都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