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07: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3:01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都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为此,不仅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而且推荐了一些必读的课外名著。新课标明确规定“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倡读整本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然而,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挺会“走捷径”——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来完成任务,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姑且称为“人物形象”,实质是演员扮演的角色而已)十分熟悉,而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形象地说明了阅读文学名著本身对读者语言和思维的影响是其他视听手段所无法相比的。然而电视、录象等画面色彩斑斓、人物形象生动直观,相比之下,学生当然对文学名著兴味索然。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该怎么办?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的重要动力”,可见,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课前演讲,引发阅读兴趣
我们知道,天生的兴趣并不存在。人只有在参与某项实践活动时,由于不断受到取得预期效果的鼓舞,才可能对该项活动发生兴趣。受到的鼓舞越大,兴趣也就越浓,乃至沉浸其中。课堂教学中,本人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或教师命题,学生对上讲台演讲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精心准备,于是,我设计了名著故事三分钟演讲活动,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原著。例如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水浒传》,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我每天让学生将一则水浒故事,可自选喜欢的章节讲,要求演讲者能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别人讲过的不能重复;要求听讲者认真听讲并能作评论,指出并纠正演讲者与原著有出入处予以表扬。对于演讲者和评论者,教师尽可能给与肯定。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教室里渐渐出现了“水浒热”,课前课后不时能听到学生在谈论“浪里白条”、“及时雨”、“鼓上蚤”等,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每天的故事引发出来了。
二、课文迁移,拓展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材中的课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或文学短篇,学生大多比较喜欢,教师可借此引导延伸阅读,进而使学生把兴趣扩展到整部作品或一类作品,例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学生非常喜欢豪爽旷达、疾恶如仇的鲁达,教师乘势引导:鲁达后来去了哪里?他是什么时候怎样上梁山的?《水浒传》中谁与鲁达关系最好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把学生引向整部《水浒传》。又如学了小说《变色龙》后,契柯夫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契柯夫短篇小说选》,这样学生对契柯夫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比较评析,强化阅读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获得的兴趣中一类思辩的兴趣。在比较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辨兴趣。比较是人们辨别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比较可以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将文学原著与同名影视剧比较,可比较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以及自己相象中的形象的异同。二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如比较李逵与鲁达,《水浒传》中的李逵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的异同。这一来学生读原著就读得更细心了。同时,比较阅读又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和老师肯定后,成功的喜悦又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兴趣。
四、专题讨论,深化兴趣
古人说过:“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有一定的深度的问题,例如“我眼里的诸葛亮”、“说说关云长”、 “谈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等问题,开设专题活动课,鼓励学生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新颖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有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之情。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尝试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厚积”,才有可能在说话和写作中“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