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说的定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8:50
问题一:佛教里说的定是什么意思? (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幽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问题二:佛的定是什么意思 定在佛法中意为禅定之意。是人体感官不受外界影响的同时内心不产生念头波动,却又心知肚明,清澈明朗,即禅定。
问题三: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人的心会随着眼耳鼻舌身意到处乱跑,就是不定
不乱跑了就是定,定的层次就是四禅八定
简单讲,外不着相,内心不动,从低到高,起心动念越来越微细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有喜,有乐,有一心
二禅离觉观
三禅离喜
四禅离乐,舍念清净,一心
-------以上是 ***
五定:空无边处定
六定:识无边处定
七定:无所有处定
八定:无想处定
-----以上是无 ***
还有九定:灭尽定,出三界
问题四:佛教中的入定是什么意思?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 “禅”、“禅学”二语,在佛教界、学术界习见不鲜,近年来尤有“禅学热”兴起的势头。禅、禅学本有广狭二义,然非尽人皆知,故在使用上难免出现一些混乱,颇有“正名”的必要。 广义的禅--禅定及其异名 从汉传佛学的整体看,禅,首先是广义的,乃“禅定”的略称。 禅定一语,梵汉合璧,由梵语“禅那”的略称“禅”与梵语“三昧”的义译“定”结合而成。 禅那(Dhyaua)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一个术语,原出婆罗门教典《奥义书》,属“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瑜伽修习中较高阶段的方法或定境 。佛教习用之,涵义与婆罗门教大体一致,义译“思惟修”、“静虑”,以后者最称体贴。静虑,即寂静而又审虑,或在寂静心中审虑。《俱舍论颂疏》卷28云:“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意谓静虑乃定慧均等之义。该论明确指出:静虑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质的 *** 四禅,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够寂静故不称正定,在此之下的四无色定智慧昧劣故,不明禅那而仅名为定。这是印度小乘经论中一致之说。一类大乘经论亦持此说,如《大智度论》卷28云:“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从后汉末安世高首次向中华译传禅法起,禅那便被略译为“禅”而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安译《大安般守意经》即把修禅译为“坐禅”,有云:“何以故不得禅”?“观空已得四禅”,此禅,指 *** 四禅。 在以后译出的不少大乘经论中,“禅”实际上从静虑的本义上,被用作一切禅定的通称,不限于 *** 四禅。如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所说大乘菩萨修的九种禅,不仅包括小乘的世间、出世间禅,还包括各类办事禅,远远越出了 *** 四禅的范围。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楞伽》说有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援如禅、如来禅四种禅,这四种禅,包括了外道、小乘、大乘所修一切禅定。这里的禅字,若按小乘释义,用“定”(三昧)更为妥当。汉传大乘诸宗,多依此类大乘经,以禅为一切禅定的通称,禅定的略称,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分禅定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类,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分佛教内外的一切禅定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净禅五类。此所言禅,皆不限于 *** 四禅。 禅定的定,乃梵语三摩地(Samabhi)的义译,略译“三昧”,另有“三摩提”、“三摩帝”等写法。此词也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在婆罗门教典《奥义书》、《瑜伽经》等中,三摩地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八支瑜伽”,中的第八支,乃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佛教所用三摩地,含义要宽泛得多,通摄一切寂定心境,义译有定、正定、正受、正心行处、等持等。定,为“心一境性”义,《俱舍论颂疏》云“心一境性名之为定”,“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谓定指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正受、正心行处,谓心念无散乱、波动,端端正正,专注一善缘。《大智度论》卷23云:“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以蛇入竹筒意念的有序化,极为形象。等持,谓平等持心,不动不散。一说三摩地包括所有的有心定-有意识活动的定境,而不包括外道所入无想定及内圣所入灭尽定这两种停息了意识活动的无心定。 与三摩地含义相近的还有“三摩钵底”、“三摩涠唷薄“三摩半那”。三摩钵底(Samapati)义择等至,谓心至于安和平等之境,较三摩地的包摄面更广,通摄一切有心定、无心定,乃至最为初始的片断定心。三摩涠(Sanmanita)义译等引,......>>
问题五:请问:心理学和佛教中的“定静”是什么意思?谢谢 定静因为―吧、两字不可分述。
问题六:佛教中 入空定 是什么意思 5分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达照法师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性了,这就是误入歧途。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明心见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第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 *** 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第一种歧途。
第二种是第四禅。就是 *** 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第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
问题七:佛教中"禅定"是什么意思?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问题八:佛教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是戒律 持戒 定是禅定 慧是般若智慧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清明的智慧朗照。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所谓“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问题九:佛教中的定慧和观止是什么意思 定是禅定,一心。慧是智慧,般若智慧。观止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问题十: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不是,四禅八定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法门,目的在于修持这颗烦躁的心,令其得定,但他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明心见性是内心的觉悟,是大智慧。当然,四禅八定是有助于明心见性的,因为真正的智慧是从戒定中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