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科学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5 06: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8:00
新科学课程实施已几年多了,大家对先进的科学教学理念也能说上一二三,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味道也浓烈了很多。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课堂上学生肯做敢说了,动手操作环节多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反思课堂热闹现象的背后,却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话题。
我仅相对《它们吸水吗》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本节课我在选课时,选择了一节十分普通的常规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教师不可能每天只上一节课,更不可能每节课都制作精美的课件,尤其是科学课,本身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就很多,何况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课件”,所以我选择了一节常规课。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一、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1、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它们吸水吗》这课我在课堂的导课中,出示了一个小游戏,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塑料、木板、纸等,这些典型材料的选择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2、有结构的呈现探究材料
在许多的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上的材料,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显得非常重要。
如《它们吸水吗》一课,我直接把材料和工具放在各组实验桌上,学生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时就受到材料的暗示,结果导致思维走向定势。如果先让学生思考研究的方法,再到“材料库”取实验的器材,那么探究会更有深度,活动的效果也会更好。本节课用的实验材料是每组共同需要的材料,课前直接把这些材料放置在实验桌的桌面上 ,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来确定材料的摆放地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自己去操作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他们始终站在学习的第一线,为需要而学习,为满足而探究,为发展而努力。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探究型学习效率的基础和保证 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成为效率的课堂。
二、以主题推进科学探究
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养成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善于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悄然得到发展。因此,提问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必备的素质之一。科学课堂上,好多教师在创设了情景后会问:你想研究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想观察什么?……接着进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说出了他们发现的问题。而学生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观察探究的目标过散过多;二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较普通,深度不够,缺乏探究性;三是学生发现不了探究的问题。
为了消除上述的“混乱”,我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能跟上我的步伐吗”,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习科学很有趣、有用、好玩,产生学习科学的强烈兴趣,但又让学生知道,不要因为活动分散注意力,导致听课效果不好,这样,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2、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摆出所有问题,通过讨论审视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在交流中直接解决。
三、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 ,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 是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
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我认为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如“造一张纸活动”中,一学生分工的任务是搅拌,另一名学生挤浆,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
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
四、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因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
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在学生学习“古代的造纸过程”一部分内容时,我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看书中的图片,而是让学生多方面查找关于造纸方面的材料,这样也给学生一个课外学习的机会,让科学学习不紧紧是在课堂上的一项活动,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五、评价的激励性
科学探究并非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促使科学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已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在课堂上评价方式我注重了口头、体态语言评价的及时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