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4 16:4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0:09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是,这; 以,因为;见,被。
出自:《渔父》
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节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出自《楚辞》,是屈原在被流放后,*上*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屈原被流放后心事重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渔父》中只有两个人物,都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0:09
是以见放。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0:09
倒装句,典型的“之”或“是”等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以是见放”的倒装,以:因为;是:代词,这,这个(原因);见:被;放:放逐,贬谪。因为这个被放逐,所以被放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0:10
所以被放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0:11
见 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