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线厂遗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3 19: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30 22:11
每次回霍山老家经过落儿岭三线老厂时,看到那些高耸的厂房与红砖楼,总想起果戈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那里曾经的神秘故事、现在的寂寥与沧桑、远去的 历史 印记,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前去的步伐。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现在虽已淡出 历史 的舞台,但留下的厂房与建筑依旧在诉说当年的往事。
三线厂是一段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一场绝无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工业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三线厂迈出山区,走向城市,留下了大片的三线建筑。“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虽然这里的建筑已经在岁月流逝中斑驳,但他们依然述说着当年三线建设者的辉煌。
三线厂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安徽虽然不是西部省份,但是在战略上对东南部沿海有力支撑,又有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因此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在大别山深处建起了数十个三线军工厂。
上世纪1980年代逐步解封的“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 历史 名词。当时“三线建设”是个神秘的字眼,属于*。出于保密需要,所有涉及军工的所、厂等都没有具体单位名称,只有一个四位数字的简称,一个信箱号,被形象地称为信箱单位。
20世纪60年代,在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华东局决定,在安徽大别山的腹地建立一批步兵轻武器的工厂,时至今日,大别山区留下了大量的“三线”遗迹。在今天的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镇,有一座三线时期的军工厂,原国营安徽省东风机械厂,主要生产军品和塑料包装筒。
工厂始建于1964年9月,军工代号“9324厂”,于1992年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南效姚公镇。遗留的厂房和家属区就交给了当地人管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侵蚀,一些建筑开始慢慢地倒塌,宽敞的厂房,瓦片也慢慢脱落。至今沿公路两侧数公里,仍散落分布着众多东风厂留下的厂房与家属楼。这是一座三线时期的军工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建筑特点。
如今的东风厂依旧保持着旧时的格局,只是当年的轰隆隆机器响的厂房安静了,当年的风华正茂的好人好马渐渐老去、当年喧闹的家属区已经人去楼空。随处遛弯的老人多数都已耄耋之年,他们年轻时来到这里,一生便没有再走出。曾是东风厂热闹的灯光球场和露天电影院,现在虽然早已破烂不堪,但是还是能想象得到当年的热闹场景,偶尔有几只麻雀停在上空的电线上,叽喳几声飞走了,然后就是寂静和空旷。
走进工厂如今的生活区,一条梧桐树林荫小路,路的两侧便是东风厂的宿舍楼。这些楼房多为红砖水泥建造而成的二层小楼,每天清晨,起床的军号声通过广播在厂区响起,人们的一天也就从这一刻开启。大人们拎着菜篮子去不远的菜场买菜,回家烧早饭再唤醒上学的孩子。
整个工厂的规模很大,沿公路两侧数公里,仍散落分布着众多工厂留下的厂房与家属楼,但都年久失修,已是破烂不堪。一栋栋红砖盖起的楼房;厂房里,红色机瓦建成的顶……一切都颇具时代感。曾经炊烟袅袅的食堂大烟囱孤独地矗立在半空中,任凭草木恣意攀爬蔓延,淹没了烟囱口,终结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岁月。
灯光球场前面的黑板报栏经过岁月的风雨洗刷和路人的涂抹,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任何文字图案痕迹,但房屋墙壁上不少的标语还清晰可见,成为见证 历史 的物证。
工厂内有电影院、食堂、澡堂、商店、灯光球场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但现在都已空荡荡,早已失去了使用功能。无人居住的楼房,空荡荡的,门窗早已被拆卸干净,楼宇间的空地也被居民开垦成农田和菜地。当年种植的小树苗如今也长成了参天大树,从空中俯视,整个小区如同包围在绿色之中。但现在大多数楼房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墙体已经损毁,只有少数几栋还有老人在此居住。
半个世纪之后的探访,走在狭长的道路上,两边杂草丛生,一些空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垦成菜地。一座二层的红色小楼,曾经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现在门庭冷落一片萧条。
掩藏在公路两侧的厂房,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年久失修,玻璃破损,有的已开始坍塌;高大的水泥浇筑的坚固楼房,虽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但人去楼空,给人无限苍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众多三线厂开始迈出山区,走向城市,留下了大片的三线建筑,在无言地诉说那曾经的往事。
工厂里的职工,从全国各地的天南海北而来,最后扎根于此。厂区内可以听到各地的方言。每天早上六点工厂的广播准时响起,人们开始吃早饭,而单身职工便去工厂的食堂,只花三毛五分钱就可以吃顿肉菜。当时的场景十分热闹,而今却只有静默无言,偶有几声虫鸣,将你拉回现实。
日久年深,盘根错节的绿色藤蔓恣意生长,千枝万叶交错在一起,爬满一栋栋旧楼房,周围的花花草草迎着大好的春光野蛮生长。这个家属区依然还保留有当年的职工医院、职工食堂、职工俱乐部、商店、电影院。这些灰色,斑驳,挺立的灰色老建筑群是那个峥嵘岁月的 历史 痕迹,它们还在继续向世人静静地诉说当年的故事。
走进生产区,当年保卫森严的大门如今已形同虚设,道路两旁的杂草之中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一些厂房红砖房墙上的砖头已经掉落,壁上的窗户玻璃已经破碎,周围杂草丛生,很是荒凉。铁锈圈满门锁,台阶上长了苔藓,石板铺就的路上草长莺飞,齐身的荒草丛里撒着几扇蛛网,在风中微颤。被杂草与破败征服的,是逝去的光荣。
伴随着国家三线企业的回迁,留下了这样一座空城,废弃的灯光球场、食堂、商店、医院大楼等都在静穆中似乎诉说着它们的沧桑变迁。昔日干净整洁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熟悉的台阶,也已遍布苔藓杂草;热闹喧腾的会场,上千木制座椅,就像梁山泊丢弃下的那聚义厅,那些空着的座位,那画梁上的蛛丝……
1992年工厂搬迁至合肥以后,剩下那些无法搬走的车间厂房在山岭之中了,没有了忙碌的人群,没有了喧嚣的机器轰鸣,只有一片宁静,静得落叶有声。废弃的老厂房、住宅区,整体交给落儿岭镇镇*,但是疏于管理,大多数建筑、设施处于荒废状态。除少数房屋被附近村民用来做养殖之外,更多的建筑仍然无人管理,长满杂草。在一片青山绿水中,掩于草木之下的破旧厂房,斑驳的墙体在风雨的侵蚀下发出微弱的*。山沟里的灰色厂房,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年久失修,玻璃破损,有的已开始坍塌。
至今沿公路两侧数公里,仍散落分布着众多东风厂留下的遗迹,这些多处在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隐秘半山腰处的建筑,向世人讲述曾经的三线厂的沧桑往事。地处深山中的它,毕竟存在过,也曾经辉煌和喧闹过,只是现在成了一段渐渐消失的记忆。
站在东风厂的遗址当年热闹繁忙的厂房安静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好人好马已然老去、喧闹的家属区已经人去楼空、灯光球场上再也等不来那群热血青年。只有那高大碧绿的梧桐树,春来依旧蓊郁满身,秋至落叶金黄,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属于三线厂的骄傲与辉煌。这种反差是不是让人不由得想起“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
曾经的这里是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云集了几千人的有志青年在这里工作生活,各种方言和生活习惯互相交融,成了当地最新派的小 社会 。这里不仅有工厂、职工宿舍、医院等基础设施,还有电影院、俱乐部、商店等 娱乐 生活设施。孩童有着广泛玩耍的空间,可以上山采兰花、刨竹笋、品尝红果,下河洗澡摸鱼。玩累了还可以到工厂食堂品尝到大肉包,雪糕等等。
而如今再次走进东风厂的旧址,除了少数车间被当地农民用来养殖当做库房外,多数建筑都处于荒废的状态。这些掩藏在山沟里的灰色厂房,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年久失修,玻璃破损,有的已开始坍塌;高大的水泥浇筑的坚固楼房,虽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但人去楼空,给人无限苍凉;热闹的灯光球场已不见运动员的身影影,球场地面坑洼泥泞,污水横流,就似一个废弃工地,让人唏嘘不已……墙壁上的标语字迹也显得模糊……这一切,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沧桑。
面对这些残垣断壁,身处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当年为什么会在这里建设这些军工厂。如今东风厂标志性建筑文化宫,让人遥想东风厂辉煌的过去和热闹繁华的昔日盛景。三线军工企业让人回忆起了多少往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少军工人献了青春献子孙,如今这些旧址都在静穆中似乎诉说着它们的沧桑变迁。
那时候的军工厂大都选择建在远离城市、人烟稀少、荒凉偏僻的大山沟里,当时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那些来自城市军工厂的老三线人,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现在的人已经不可想象。他们远离了城市,远离了现代生活,不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贡献了聪明才智,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
时隔多年,当人们再度踏入,山岭深处的厂房车间依然存在,但已破败落寞。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时代感极强的口号和标语,空荡高大的车间,参天的大树和老旧的公共设施。只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热闹和辉煌……
“三线厂"应时代的需要而兴起,又因 历史 的发展而消失。三线厂的命运不是我们所能左右, 历史 迟早都会在前进的过程中,甩掉那些落后的厂与产品。但数百万建设者为此挥洒了青春和汗水,甚至是生命。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努力和信仰?谁还会记得那个砥砺奋进的中国?
“三线厂"应时代的需要而兴起,又因 历史 的发展而消失。三线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造了辉煌的成就,用青春和爱情书写了动人故事。
二十多年后,当年的轰隆隆机器响的厂房安静了,当年的风华正茂的好人好马渐渐老去、当年喧闹的家属区已经人去楼空。它曾经辉煌和喧闹过,只是现在成了一段渐渐消失的记忆。
再过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后,这些的三线见证者------三线厂区遗址还会存在吗?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是对是错?留给后人去评说吧!*燃烧的岁月终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