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4 1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20:30
国产2D动画电影《昨日青空》上映,和所有电影一样,观众褒贬不一。
贬的观众觉得,整部动漫里,日漫的画风,俗套的剧情,过多的音乐等等,但是在更多的观众看来,这些都不是重点。
受日漫的影响不假,可指望一部国产动漫就能超出日漫这么多年的发展,是期望过高了。
俗套的剧情,俗套的剧情啊......呵呵,我们都是俗人,都有愚不可及的过去,都过俗不可耐的生活。一部表现普通人成长的动画电影,拍出所谓的清新脱俗,会不会又要被指摘不切现实啊?
音乐多吗?看个人理解了。高中时候单调的上下课铃已经很多了,回忆既然是回忆,就不妨多添些不一样的音乐吧,如此回忆才更愿意让人记起。
影片里有一些很有年代感的事物。
比如说电影里面很多的标语和口号,各式各样的,各方各面的。这些标语和口号专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年龄,看了总让人会心一笑。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
全国卷还没普及,这些标语口号就已经占领了全国大小高中毕业年级的小黑板。
现在再看这些标语口号,会时过境迁地戏谑一笑,觉得很黑色幽默。
两三年前,三五年前呢?
当时没有这份洒脱。身处其中,一切未卜,也只能无语笑笑,埋头做题。
影片里除了标语口号,还有黑板右边*油漆漆成的一列课程格子。讲真,不是电影里再现,这个陪过自己三年的简易课程表,都快忘记了。
电影限于时长吧,还有些挺普遍的东西没能表现出来:
早上第二堂课后群魔乱舞的课间操;
午休之后闭着眼睛说瞎话的集体宣誓;
黑板右下角从300就开始了的高考倒计时;
还有恨不得贴到家长脸上、让人又爱又恨的年级成绩榜......
这些记忆,就突然被唤醒了。
一部讲青春的电影,能点到为止,让人想起已经忘掉的事情,会心一笑待之,就没必要过多指摘其他细节了。
除了标语和口号外,有的台词印象挺深刻的。
“最好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
于是,自己喜欢的人就成了一面镜子,他总能照出我们身体和灵魂上的不称心,让我们一边猝不及防捉襟见肘地掩饰,一边又想破脑袋——在镜子面前怎样才算举止得体、落落大方。
好多问题问不出口的,只能没遍数地问自己:“他会怎么想自己?”
假借想象中的对方之口,我们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描摹出“最好的自己”的样子,然后在现实中喜欢的人面前“东施效颦”,沉浸在“我怎么这么好看”的自我陶醉中不可自拔。
唉,没救的。
说到底,哪来什么“最好的自己”,无非是“你喜欢的样子”。
影片里男一号屠小意决定放弃高考去深圳画漫画,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但真正的原因也就那么一个——姚哲恬期望他画漫画。至少在屠小意看来是这样,可对他来说,这就足够了。
所以到底是喜欢对方呢,还是喜欢那个因为喜欢对方而闪闪发光的自己呢?
沉浸在对别人的喜欢里,那种自我暗示和期许,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动力和勇气——欲盖弥彰地坚持着自己种种的小小坚持,被同学朋友当成神经病也蛮开心。以前觉得做什么事都千难万难的自己,这个时候反倒有种“山海亦可平”的气魄了。
那个心心念念的谁,也许现在见不到了,好在自己已经把他的模样暗写成了一幅肖像挂在心里。这幅肖像象征着那个时候的他,也象征着那个时候闪闪发光的自己。
就像《神曲》里的贝阿特丽斯,已然成了但丁心中的圣象,照亮但丁通向天堂的路。
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多一点吧。
人生第一次心动,不勇敢的,注定狼狈不堪;勇敢的,一段时间后也难免狼狈。
其实有的话蛮让人讨厌的,因为它把自己说得那么准,那么狠。
影片里姚哲恬在小巷里对齐景轩说的话:“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齐景轩当然知道她想说什么,所以他把扯着自己衣角不放的姚哲恬推开了。
姚哲恬蛮勇敢的,可被推开的时候也蛮狼狈的。
还有屠小意。
画满自己对姚哲恬心迹的几张画纸,被雨水浸的模糊不可辨,期望姚哲恬看到又害怕姚哲恬看到的屠小意,到底还是不够勇敢。
总之,勇敢的,不够勇敢的,都这么狼狈地一路过来了。
看到这句话,泪目了。
从小被夸懂事,被老师夸,被亲戚夸,被父母夸,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挺懂事的好孩子。后来才明白“懂事”二字的真正含义——“懂事。懂得当初上帝用懵懂来帮你屏蔽了的伤心事。”
就像一艘漂流在海上的千孔百洞的船,为了这艘船还能像样地飘摇,父母去堵住那些大的窟窿。自己呢,蹲下来用小手捧一捧船里进的水,蹒跚到船沿,倒到海里,就这么“懂事”地捧着。
还以为自己只要一直这样懂事,这艘船就一定不会沉下去。
*把自己的身不由己美其名曰“生活”,却把子女的迫不得已包装成精美的礼品,起个叫“懂事”的名字,然后心安理得、不厌其烦地把这些礼品颁给懂事的子女,还以为自己这样做,对子女就不再有亏欠。
都是生下来淘气的小小孩儿,如果可以任性,谁又愿意早早懂事?
其实整部电影都被一个矛盾支配——高考和恋爱。
高考和恋爱这两个逻辑上十八竿子打不着的命题,硬生生成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矛盾,也不知道这个强行制造出的矛盾,教会了多少懵懂的学生,去认真地思考“抉择”和“权衡”这两个成年人专属的词语。
八月长安的这段话,可以看作对高考和恋爱这两者奇怪关系的完美描述了。
影片略过了屠小意他们高考后的人生经历,直接跳到了Ten years later 。这样的剧情安排,简直绝妙。
高考前,我们都是差不多的样子——或者是喜欢得战战兢兢的屠小意,或者是敢于吐露心声的姚哲恬,或是看不惯世俗的齐景轩,也或者,是嘻嘻哈哈没有烦恼地过完高中的花生。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差不多的。
可高考后呢?
原来看上去差不多的我们,终究“沿着各自的方向开向不同的地方”,从此距离原来越远,距离越来越大。
影片最后,拉着行李箱的齐机长,带孩子吃水晶糕的姚妈妈,还有决定去画大家青春的屠小意,三个人里,只有屠小意露了正脸——齐景轩的背影仍旧高大静默,姚哲恬的声音依旧温柔甜美。
看的时候挺期待他们能转个身,回下头,很遗憾到最后也没有。
其实想想,不转身,不回头,这样也蛮好。
不转身,不回头,每个观众都能拾起那张自己在心里珍藏的肖像,拂去岁月的灰尘,看到那个他的面孔,一如往昔。
影片留白的结局,就像那段留白十年的剧情。
每个正当年纪的观众,都在生活中上演着自己的剧情,也终将会有,自己的结局。
人生单薄,剧情就单薄。
人生跌宕,剧情就跌宕。
屏幕暗下,映出来的,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