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3 0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6 17:36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想过更好的生活,那么肯定就要赚更多的钱,因为钱能买来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老子会跟我们说,“少则得,多则惑”,“金银满堂,莫之能守”。
老子还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论断,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等等。通过这些话,可见老子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喜欢从事物的对立面去看事物的发展。在我们喜事连连的时候,老子会淡定地说,“不要太激动,喜事多了,坏事便很快就要来了”。而当我们生活陷入绝境,老子又会淡定地说“坏事马上到头了,接下来你就会有好运气了”。他通过观察,相信世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我将这些规律仔细论述一下。
(1)矛盾对立统一
《道德经》第二章有这么一段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们之所以有美的概念,是因为有丑的概念存在;人们知道善的概念,是因为有不善的概念存在,所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这些概念都是依赖于它们的对立面存在的,这便是矛盾对立统一。我们说矛盾,它有两个方面,例如“美与丑”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毫无疑问它们是对立的关系,说一个女孩“美”,她肯定开心,说她“丑”的话,你肯定就惨了。但“美与丑”又是统一的,因为如果没有“美”这个概念了,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丑”这个概念了,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谁也少不了谁。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是普遍性的,因此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就不能只看正面,也要透过正面去看它的反面。
(2)对立转化
首先得说一下,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周遭事物,它们无时无刻都在运动,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老子说道“周行而不殆”,就是说道体也是一直在运动的,道生万物,所以万物也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前面讲过事物都有矛盾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也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它们处在不断的斗争中,此消彼长,但是两方面始终会存在,这就给对立转化创造了条件。
“反者,道之动”,对立转化就是指事物朝着它的对立面运动。老子认为这种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1)塞翁之马,焉知非福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塞上有个人养了一匹好马,非常喜爱,结果有一天这匹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大家都为他叹气,他爸却说“这未免不是一件好事”。结果过了几个月,这匹马突然又跑回来了,更神奇地是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估计这是匹母马,那批骏马爱上这匹母马,然后跟她私奔过来了。这下村里人又都来祝贺他,结果他父亲却给他打脸,说,“这未免不是件祸事”。不幸又被他父亲言中,这个人喜欢骑马,于是就很激动地骑上了这匹骏马,然而骏马性烈,该小伙驾驭不了,因而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给摔折了。村里人又开始过来替他伤心,父亲此时又摇摇头说,“这未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入侵,壮年都被征兵入伍,上了战场,死者十有*,而该小伙因为瘸了,所以未被征走,躲过此劫。所以说福变成祸,祸变成福,人这一生就是这样变化莫测。
因此,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应该透过表象看其中隐藏的相反的可能性。当我们生活一帆风顺,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之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谨小慎微,时时刻刻想着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而当我们处于生活的绝境,万事都不顺心之时,我们不要放弃,要想到否极泰来,过了人生低谷,上升之路便随之而来,当激发我们的斗志,把此时的磨难当磨练,以迈向成功的未来。
塞翁失马的故事里边这些村里人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买股票。村里人见这个小伙失去了良马,摔断了腿,便纷纷向他表示悲伤;而见到该小伙得来了骏马,避过了战争时,又纷纷来表示祝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只看到事物正面的发展,看不到未来潜在的反面发展。很多人买股票也是这种心理,在看到股市一片红彤彤的时候,就认为股市好赚钱,于是纷纷入股,结果一买就跌;在看到股市绿油油的时候,就认为股市要赔钱,于是纷纷卖股,结果一卖就涨。我觉得买股票有一条口诀很受用,“买阴不买阳,卖阳不卖阴,逆市而动,方为英雄”。当然股票的涨跌受很多因素影响,变化莫测,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无用之用
“无”和“有”是一对矛盾,而人们往往只看到有的用处,而见不到无的用处,但是“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老子讲了这么一段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看看我们用的碗,正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是“无”,所以它才能用来盛饭;再例如我们的房子,也因为中间是空的,是“无”,所以它才能用来住人。所以说,我们只注意实有的作用,却忽略了空虚的作用,这是不对的,无形的东西往往能产生大的作用,只是有时候不被我们察觉罢了。
这里老子说“无”的用处,庄子进一步发挥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很多东西看似无用,其实有大用。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在高中课文《逍遥游》中,我们学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的大瓠子的种子,我种植它,它长成之后,然而它的果实重五旦。用它制壶盛水,它的硬度不够,不能把它举起来。剖开把它制成瓢,然而瓠子却不规则装不下东西。这是虚大呀,我因为它没有用就把它砸碎了。”惠子认为特别大的瓠瓜没有任何手处,还比不上小瓠瓜。而庄子说:“你固然拙笨于使用大的东西!宋人中有善于制作防止皲手之药的人,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人听说后希望用百斤铜买他们的方子。族人们聚集商议后说,我族世世代代作为漂洗丝絮的工匠,每年不过几斤铜。现在一下子把方子卖一百斤,恳请卖给他。这人买到方子后,便告知了吴王。当越国侵犯吴国时,吴王便派他作为将军。冬天,和越*队打仗,完胜越*队。吴王便割地封赐给他。能够不皲手是一回事,有的人被封赐,有的人仍然是漂洗丝絮的工匠,这是使用不同所致。现在你有五旦重的瓠子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来漂浮于江河湖海,却担忧它不规则装不下东西,这是你的心被蓬草塞住了呀!”
看完这两段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当我们转变思路,破除成见,利用逆向思维重新审视时,它可能就变得大有用处了。在我们搞学习,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首先会考虑它有没有用,如果没用,学了干嘛,研究了又有何意义。但其实不是这样,西方许多科学家搞研究完全没有目的,可能只是想探寻上帝的本质,然而他们的成果却大有用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跟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是呀,现在把金银财宝给强盗,是为了腾出手来更好地夺回来!
在我们面对抉择之时,也可以从事物的反面着手,以退为进,灵活应对。“曲则全,枉则直”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我们要牢记,任何事物都出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者,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们相反相成,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所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事物会朝着它的对立面运动,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也是《道德经》的观点,但是老子要比马克思早了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