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3 12: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8:35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近六百年间不同作者的诗歌作品。
喜“诗”之人,必然不忍错过《诗经》这样的杰作。
因为这本诗集除了本身的意境特别优美之外,它的“实用性”也不能忽视。
【诗经】
1、悠悠我心
古人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是我们自古以来刻在骨子里的特点。
当高朋满座,我们与好友觥筹交错时,最应景的莫过于《诗经小雅·鹿鸣》中: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鸣】
读“诗”,最过瘾的莫过于能够透过时间的长河,和作者达成共鸣。
也就是,在别人的诗句里看别人的故事,却想到自己的经历,触动到自己的心。
人有悲欢离合,若是此时刚好有一句诗歌,能够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那是相当美妙的事情。
2、国风
《诗经》的内容,大体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代表了民族歌谣,雅代表了典雅、正乐之歌,颂代表着宗庙祭祀之歌。
鲁迅先生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
在我看来,诗是古人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鲁迅先生】
《诗经》国风十五国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一首叫做《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一首出军前的誓师之歌,《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率领的吴军兵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逃亡,在此危急存亡之际,楚臣申包胥想到了向盟友秦国求援。
【战场】
申包胥对秦哀公说:“吴国如同巴蛇一样,胃口极大,打下楚国后,他们一定不会满足。有这样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国家做邻国,迟早会威胁到秦国的安全。”
“如果秦国此时趁吴国根基不稳,出兵伐他,那么一定能够取胜,到时候打下的土地一半就归秦国所有,楚国还会世世代代当秦国的属国。”
秦哀公听闻申包胥之言后,没有马上答应他,哀公告诉他:“你的话寡人了解了,但我还需要和大臣们商议一下,你可以先在宾馆休息一下,有结果了我会让人通知你的。”
【申包胥】
对于这样的结果,申包胥又急又无奈,他感慨:楚王正在逃亡中,国家随时有*的危险,我哪里有心情在这里休息呢?
一念及此,申包胥越发心痛,他靠在宾馆的院墙上号啕大哭,秦人给他送来的食物,他“勺饮不入口”。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天,秦哀公终于决定出师楚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无衣》,它足以比肩那句风靡一时,让很多人感动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样一句很平常的话,落到战前动员上,却显得格外有力!
【战争】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秦哀公)和你们(士兵)同穿战袍,让我们拿起戈与矛,打败我们的敌人!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们同穿内衫,让我们修整好矛与戟,一起奔赴前线!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们一同穿上战裙,让我们穿好甲胄拿好刀兵,共同击败敌人!
【诗经】
《诗经》中每一首诗,都刻着时代的印记,它或许源自作者对爱情的感悟、对国事的关心,但就是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拼凑起了时代的拼图。
读《诗经》,读的是诗,同时也是在观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