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2 2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4:36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本来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的新国度,但是事实上由于其领导者本身的愚昧,造成了背离初衷的结果。
太平天国执行国家统治时,沿袭了封建旧王朝的制度,其中对于“避讳”制度进行了“发扬”。从前古代的人们,只需要避帝王讳,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臣民要避“天帝”的名讳,因此太平天国的领袖只称“天王”,并没有“皇帝”。
“王”成了最为尊贵的封号,洪秀全本来名叫洪火秀,后来为避上帝“邪火华(“耶和华”当时的音译)”的名讳,改名“洪秀”,后来又叫“洪秀全”。从此在太平天国占领地区,姓“王”的人家,按规定要被改姓“黄”。
除了天王的名讳在避,东、西、南、北、四王的名讳也要避,最后发展到连各个省份的名字也得避王的名讳。因为“七千岁”冯云山的名字带“山”,于是山西变成了“珊西”。因为洪秀全等人不喜欢天津的人,结果把直隶改名为“罪隶”,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一、太平天国的避讳
有人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太早“称王”了。起义只是打下了半壁江山,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就开始进行*斗争了。杨秀清野心太大,权欲太重,结果被韦昌辉杀死。石达开为杨秀清报仇,又杀了韦昌辉。结果搞得队伍四分五裂。
最后石达开带队出走,落了单,被清兵捉住活剐。让今天读史的人看完,无不掩卷叹息。农民起义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因为领导人缺乏知识。从避讳的这个问题上来看,就能看出端倪。
从前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自己姓朱,却并不禁止天下人民食用猪肉。因为考虑到避皇帝名讳带来的不便,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后人起了一堆带五行偏旁的名字。而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君主都叫王,也没下令姓王的人改姓氏。但是洪秀全等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洪秀全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自己搞了一个非中非西的“教”出来,并且他是全盘否定中国儒道文化的。儒家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前代的帝王内心未必服气,但是也知道必须尊重黎民。因为人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洪秀全是不懂的,他起义的原始动机,就是通过*把别人打下去,把自己捧成神。太平天国的运动,没有一个真正长远的奋斗目标。只是利用了当时民生的艰难,清王朝统治的黑暗,再假借西方教会的力量,其领导层重视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太平天国规定,洪秀全为“天王”,其余人只称“列王”,民间姓“王”的一律改姓为“黄”。天国臣民必须避洪秀全三字讳,而各王也要求底下人避自己的名讳。“上帝”两字也得避讳,凡人名中既不能带“帝”也不能带“上”。
让人生气的是,为了避“邪火华”的名号,他还颁行诏书,把“华夏”改成了“中夏”。由于洪秀全称“万岁”,杨秀清就要称“九千岁”,萧朝贵则称“八千岁”。杨、萧二人也觉得自己的名字贵不可言。
后来萧朝贵发现:比起人名,地理名词提起的频率更高。因此光让人来避讳还远远不够,地名也得避讳。于是,他就把“贵州”改名为“桂州”。由于广西简称桂,他们又把广西改为“桂福”,加以区别。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的“七千岁”,因为名字中带有“山”字,于是他就要求山西、山东改名为“珊西”和“珊东”。而靠近清朝统治中心的直隶省,就被他们改称为“罪隶”了。
二、太平天国“避讳”为什么这么“乱”
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兴起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萧朝贵提议,避“天父、天兄”的名讳,“但得称王,不得称帝,天父才是帝。”后来,这成为了洪秀全维系“一家之治”的一种*工具。
但是,它执行一开始就比较混乱。由于太平军中人,都是贫苦农民,本来加入起义军,就是因为信了“拜上帝教”平等的那一套。所以他们从内心上,是非常抵触这种尊王避讳制度的。因此,这个制度,在太平天国的辖区,也并未得到全面的推行。
后来因为内部的迅速腐化,太平天国底层人员离心。洪秀全为了维系统治者的威严,强行用军令推行避讳制度。1861年,有两个青年替天王抄写*,写错一个字,犯了洪秀全的名讳,没有经过审判立即处死。
发展到后面,为了骂咸丰,在写咸丰二字时,要给它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