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4 11: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2:49
一、清选
1.1选料:选用无霉变、成熟、未经处理、色泽光亮,颗粒饱满,无虫蛀和鼠咬的新大豆为原料,但刚刚收获的大豆应存放2—3个月以上再用。
1.2除杂:我们在生产中除杂采用湿选法。湿选法的原理就是根据大豆与杂物的相对密度的差异,在浸泡大豆时先用水漂出相对密度小的草屑等,浸泡完毕后再用溜槽和震动筛除去泥块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杂质。
二、浸泡
2.1用水:选用自来水进行浸泡,硬度达到软水要求。
2.2准备工作:每天按当日生产量领取相应黄豆,并对泡豆池进行彻底消毒。
2.3用水量:浸泡好后的大豆的吸水量约为1—1.2倍,所以先将泡豆池注入黄豆量的1.5倍的清水,然后再投入黄豆浸泡。
2.4浸泡时间和温度:温度和时间是决定大豆浸泡程度的两大关键因素,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温度低,浸泡时间长,但是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大豆自身呼吸加强,消耗本身营养成分。比较理想的水温应控制在15--20℃的范围内,由于我们是用自来水浸泡,因此采用自然水温,但是水温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2.5浸泡程度:大豆的浸泡程度不但影响产品的得率,而且影响产品的质量。浸泡适度的大豆蛋白质膜是胞性状态,在粉碎时可以得到充分破碎,浸泡不是蛋白体膜较硬,浸泡过后,蛋白体膜过软,在生产当中,浸泡合适的大豆表面光滑无皱皮,豆皮不轻易脱落,手感好,常用的判断方法为浸泡后的大豆扭成两瓣,以豆瓣内表面基本呈平面,略有塌坑,手指掐之易断,断面己浸透无硬心为宜。
三、磨浆
3.1.磨浆的目的与要求;大豆经浸泡后,蛋白体膜,但要使蛋白质溶于水,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机械破碎,单从蛋白质溶出的角度来看,大豆破碎得越彻底,蛋白质越容易浸出,大豆蛋白体的直径在2-微米之间,磨碎大豆颗粒的直径细度在2微米以下,而在实际生产中粉碎细度在100—200目,过虑细度80目左右,用手摸豆浆没有颗粒感。
3.2.磨浆设备:磨浆的设备有多种,我们采用*浆渣过虑法,
3.3.磨浆加水作用与加水量:大豆浸泡完毕,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沥尽余水后方可进入粉碎机磨浆,研磨时必须随料定量进水,起作用为:一是流水带动大豆在磨内起润滑作用,二是磨运转时会发热,加水可以起冷却作用,防止蛋白质的变性,三是可使磨碎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形成良好的溶胶体。
加水时的水压要恒定,水的流量要稳,要与进豆速度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磨出来的豆浆细腻均匀,水的流量过大,会缩短大豆在磨片间的停留时间,出料快,磨不细,豆糊有粒,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水的流量过小,豆在磨片间的停留长,结果会因磨片的发热而使蛋白质变性,影响产品得率,我们在制豆干时的加水量为湿豆的2倍,即豆水比为1:2。
四、煮浆
4.1目的:煮浆就是通过加热,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一方面是为点浆工序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异味,提高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延长产品的保鲜期。
4.2煮浆时蒸汽压力最好保持在600千帕以上,否则蒸汽压力低,豆浆升温慢,充气时间长,蒸馏水带入多,豆浆浓度及产品质量不易控制。
五、点浆
点浆是豆制品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其过程就是把凝固剂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到煮熟的豆浆中,使大豆蛋白质溶胶体变成凝胶,即使豆浆变为豆腐脑,影响豆腐脑质量有下列因素:
5.1温度:点脑时豆浆的温度高低与蛋白质的凝固速度关系密切,豆浆的温度高,凝固速度快,凝胶组织易收缩,结构网眼小,保水性差,产品弹性小,发死发硬;豆浆温度低,蛋白质胶粒的内能小,凝聚速度慢,形成的结构网眼大,保水性好,弹性好。但温度过低时,豆腐脑的含水量过高,反而缺乏弹性,易碎不成型,因此点脑的温度以86±1℃为宜。
5.2豆浆浓度:豆浆的浓度低,点脑后形成的脑花少,保不住水,产品发死发硬,出品率低。豆浆浓度高,生成的脑花块大,持水性好,有弹性,但浓度过大时,易造成上下翻动不均,出现白浆,因此豆干点脑的最佳浓度为7-8%。
5.3PH值:PH值越小,蛋白质凝固快,豆腐脑组织收缩多,质量粗糙,PH值越大,蛋白质凝胶缓慢,豆腐花就会过分柔软,包不住水,不易成型,因此豆腐的PH值最好控制在7左右,PH值越高时(高于7.2)可用酸浆水调节,PH值偏低时(低于6.8),可用1.0%的NaOH溶液调节。
5.4手工点脑的操作要领:搅拌均匀,时间合适,搅拌力度适当。
六、蹲脑
蹲脑又称为涨浆或弄花,是大豆蛋白质凝固过程的继续进行,蛋白质网络结构并不完整,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凝固才能完成,结构组织才能稳固,蹲脑过程宜静不宜动,但蹲脑时间应适当,太短凝固不充分,太长凝固温度下降太多,不利于以后工序的正常进行,也有害于成品质量,因此豆干一般情况的蹲脑时间为15分钟。
七、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