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包出菇后,怎样让它出二茬菇,需要注水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4:28
平菇出完一茬菇后10-15天会长出第二茬,此时需清理菌板表面的老菇根和死菇,并轻压菌板使老菌皮破裂,以便于新菇再生;再将门窗打开通风4-5小时,用清水将薄膜擦洗干净,然后用菌板覆盖,一周后按照第一茬菇的管理方法即可。
控制温度。
菌丝生长不同种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适宜温度不完全相同,多数种和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20~30℃是它们生长共同的适宜温度范围,低温和中低温类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中高温类和广温类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凤尾菇的最适生长温度25~27℃。
控制湿度。
菌丝体生长的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最适,基质含水量不足时,发菌缓慢,发菌完成后出菇推迟。生料栽培,基质含水量过高时,透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同时易滋生厌氧细菌或霉菌。出菇期以70%~75%为最适,大气相对湿度在85%~95%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茁壮,低于80%时菌盖易于干边或开裂,较长时间超过95%则易出现烂菇。在生料栽培中,常采取偏干发菌,出菇期补水的方法,以保证发菌期不受霉菌的侵染,并保证出菇期足够的水分以供出菇。
空气。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体在塑料薄膜覆盖下可正常生长,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种瓶中也能正常生长。而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下菌丝较自然界空气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长更好。就是说,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丝体的生长,但是,子实体形成、分化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对其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不易形成子实体,或子实体原基不分化,或出现二度分化,或大脚小盖的畸形菇等。
合理光照。
平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因此,发菌期间应给予黑暗或弱光环境。但是,子实体的发生或生长需要光,特别是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强度还影响子实体的色泽和柄的长度。相比之下,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子实体色泽较深,柄短,肉厚,品质好;光照不足时,子实体色泽较浅,柄长,肉薄,品质较差。因此,栽培中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光照。
酸碱度(pH值)
平菇菌丝在pH值3.5~9.0范围内部能生长,适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养料和自然水混合后,基质的酸碱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丝生长。但是,实际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碱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霉菌和滋生,确保发菌。
隔绝不良气体
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中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气体敏感。当空气中这些物质的浓度较高时,子实体停滞生长、畸形甚至枯萎。此外,还对敌敌畏过敏,在菇房使用敌敌畏杀虫后,子实体会向上翻卷形成“鸡爪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5:46
首先清理干净料面。然后根据菌棒的含水量决定是否需要注水。如果菌棒含水量不大的话。必须要注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7:21
平菇后期菌袋缺水,可以使用注水器进行注水,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补水。采完第一潮菇后清理料面,每天喷雾状水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待转第二茬。 因转潮期间管理好坏直接决定着菇的产量。食用菌转潮期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彻底清除菌袋表面、菌床表面的菇脚、死菇,甚至是老菌丝,这些废弃物容易引起致病菌的滋生,加重病害的传播。 二是对菇棚的管理。这时,可减少散射光;喷一次重水后,随后加强通风,同时温度适当上升至20℃以上,不超25℃,并且温度尽可能恒定;湿度降到70%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菌丝休养生息,积蓄营养。此时期,可结合喷水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复壮菌丝,以提高产量。如喷菇脚水,或0.5%葡萄糖、0.5%的尿素、0.2%磷酸二氢钾的营养液等。用农药控制病虫害也在转潮期进行。经过7-10天的转潮期管理后,就可进入催蕾管理期了。 菌袋直接补水可提高产量,但在实际生产中,哪些袋宜朴水,哪些袋又不宜补水: 主要看缺水后菌袋菌丝的状况。凡培养料含水量已显著下降,但菌丝生长依然旺盛、浓密、洁白的菌袋可直接补水。第1次补水时间为头潮菇采摘完毕,第2次为3潮菇结束时。 如果料内菌丝生长稀疏、长势细弱、菌丝发黄、生活力下降或料内水分适中或自然温度降至5℃以下或料内已发生病虫害等,均不宜补水。另外,夏季高温季节一般也不宜直接补水,易导致整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