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3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8:13

《哈利·波特》中的Hermione,翻译为赫敏,也有部分地区翻译为“妙丽”。
不同的语言间的沟壑难以被填平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而翻译追求的则是沟壑上空的精神共鸣。
前段时间,微博一位博主吐槽说,因为一个字,他在读博尔赫斯诗歌译作时给读“崩溃”了。

“罪魁祸首”正是东北文化的出圈代表——“瞅”。

“瞅着你在我无眠的怀中的酣睡”。 “我确信自己生死有命,瞅着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我瞅着最后的落日”。 “拉比深情地瞅着它。” “我瞅着镜子里的那张脸,不知道瞅着我的是谁的脸。”

这瞅来瞅去瞅你瞅我的,感觉分分钟就要蹦出一句“瞅你咋地”了。
这一版本的博尔赫斯译作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的《博尔赫斯全集II》,其中收录了12部博尔赫斯诗歌作品,由王永年、林之木先生翻译。
博主坦承地说,虽然非常感激出版社收录博尔赫斯晚年诗歌的用心,但这翻译直接“把博尔赫斯整东北去了”,着实有点“不能忍”。
博尔赫斯:“瞅啥瞅?”/wiki

在首届傅雷翻译奖颁奖现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曾说:“如果没有翻译,我们就像是瞎子或聋子一样。”
而那些不恰当的翻译,就像给读者戴上了一副度数不合适的眼镜。
读是能读懂,就是膈应。
那些翻译车祸现场,各有各的神奇

被折腾到东北去的,还不止博尔赫斯一个人。
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传记《活着为了讲述》里,也出现了同款的东北大碴子——

“妈妈轻轻地叫她一声:‘大妹子!’” “她摘下眼镜,迟疑片刻,张开双臂一跃而起,哀声叫道:‘哎呀,大姐!’”

你听这一声声亲切的乡音,同在拉美,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果然是老铁。
豆瓣用户@团子大仙的吐槽。

《我的师承》中,王小波曾经谈到对译作中出现地方口音的理解。他回忆,小时候哥哥曾给自己读过一篇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

王小波记得哥哥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另一位先生的翻译版本:“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朗朗上口、韵脚齐整,读来怎么都有点顺口溜的味道,让人想拿起筷子敲一敲。后来,王小波才知道,这后一位先生是一位准东北人,难怪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
王小波说:“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作好。”
王小波与李银河。/微博@李银河
王小波当然不是说东北的文字不好,而是把一篇宏大雄浑的俄罗斯英雄史诗变成了节奏明快的二人转,只会在战斗民族和东北大兄弟之间挑起战火。
而与这种尝试接地气的努力相对的,则是许多译文中只要一读脑子里就自动开始双语翻译的浓重翻译腔,从句式到语气都能拿捏得十足十。
比如陈东飙先生翻译的《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中的《我与曼蒂博小姐》一篇,就曾引发激烈的争议:

“曼蒂博小姐想要和我*但她犹豫不决,因为我正式来说是个小孩;我是,根据记录,根据她的办公桌上的成绩册,根据校长办公室的卡片索引,十一岁大。” “我身高六英尺一,我适当的地方有毛,嗓子是一个男中音……”

这支离破碎的句子结构、放到中文里格外古怪的词语搭配,实在让众多读者“叫苦不迭。
虽然陈东飚先生曾在另一译著的后记中说明,原著作者巴塞尔姆对文字的运用本身就极有特色,“对巴塞尔姆的文字进行意译就是减除它的意义,剥夺阅读它的唯一乐趣”。但用“直译”是否就能给“生硬”正名?依然还是个问题。
李诞也曾对陈东飚先生译文引发的争议发表意见,评论中依然有网友认为即便直译,也依然逃不开语句不顺的问题。
不过退一万步来说,无论是过于接地气还是读着别扭的翻译腔,这些翻译总归是负责任地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有些翻译,则是在语义上就出现了错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比如去年3月,新西兰*击案发生后,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中都出现一句,在行凶过程中,*手“在腿上绑了很多本杂志”。很多人都不解,抗日剧里士兵腿上绑布带的倒是见过不少,绑杂志是怎么个道理?
一查,原文用的词是“magazine”,的确是杂志没错,但它还有另一个意思——“弹匣”。虽然译者最后对这一翻译中出现的错漏作出了澄清,但网络上已经满是绑着杂志跑的*手了。
“我怀疑你们在黑翻译软件。”
而要数翻译中最惨烈的“车祸现场”,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一定名列其中。本着在翻译诗歌时要做到“有我”的原则,这部原本清新淳朴的诗作在冯唐手里完全变了一个模样,出现了这些被读者批为辣眼睛的露骨表达: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揭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 “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

还有一些突如其来、画风雷人的卖萌:

“白日将尽/夜晚呢喃/‘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 “现世里孤孤单单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吧”。

以及堪比郭敬明的青春矫情文风:

“你对我微笑不语/为这句我等了几个世纪”。

对这本《飞鸟集》,有豆瓣网友言简意赅地评论:“连环车祸、汽车坟场”。但是,即便嘲讽声不绝于耳,对于冯唐这样的译作到底应该如何评判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冯唐老师不仅热爱翻译,还喜欢玩断句,比如《冯·唐诗百首》》。
例如冯唐被嘲为“郭敬明文风”的这一句,在被认为是经典的郑振铎译本中被翻译为:“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有网友认为,较之郑振铎版本,冯唐的译文以简洁取胜,而将原文“waiting long”意译为“等了几个世纪”,也更加生动。
而冯唐自己,则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了态度:“我翻译的风格就是我理解的泰戈尔的风格。”“每个译者对于原作原貌和作者意图都有不同理解,这个所谓的底线由谁定?”
泰戈尔到访中国时与林徽因、徐志摩的合影。
应如何看待翻译?是直译的工具还是具有独立性的文学创作?评价翻译的标准如何划定?在翻译研究以及业界实践中,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
让人看了觉得啼笑皆非的翻译数不胜数,但能不能随随便便地就指控这些译文“翻车”,要下一个定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翻译有多难,谁译谁知道

关于翻译的原则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为准确明晰,“达”为晓畅通达,“雅”则是行文要有雅致韵味。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很难。避免直接译错意思的乌龙事件,其实只是达到了翻译中“信”的基本要求。如何准确地把握异国文化复杂的语境,传达出其基于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的特定内涵,才是真正考验译者功底的地方。
每一部世界名著,背后都站着无数头秃的翻译家。/《战争与和平》
译者陆大鹏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历史书的翻译者,他最怕的就是翻译人名和头衔。他在中学时读草婴先生译的《战争与和平》,发现里面几乎个个都是“公爵”;后来读英美人写的*历史书,又发现英文文献提到*时满地都是“Prince”,甚至一些穷光蛋也被称为“Prince”。
那这个被*头衔到底是什么?陆大鹏从俄语专家那里得到了这么一大段解释:这个头衔在俄文里写作“Князь”,英文音译为“Knyaz”或“Knez”,源于日耳曼语,最初指斯拉夫人的部落酋长,后来成为斯拉夫封建制国家统治者的头衔。
在这些国家的*集权化加强后,有的统治者将头衔改为“Velikii Knyaz”,中文译为“大公”,其下属的区域性统治者则称“Knyaz”,译为“公爵”。在莫斯科公国与后来的俄罗斯帝国时代,沙皇偶尔会授予信任的人公爵头衔。
1801年*吞并格鲁吉亚后,原先格鲁吉亚大大小小的贵族和许多鞑靼贵族也称“Knyaz”,这才使得这一头衔大大贬值,变得“满地都是”。绕了这么一大圈,还只是弄清楚一个头衔。要把翻译做精准背后的坑有多大,可见一斑。
然而,就翻译作品的整体追求而言,“信”也不过是第一层要求。翻译了《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的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就曾下定论:“翻真不足为奇,但做到美很难。”
一想到翻译,包法利夫人也头疼。/《包法利夫人》
对功底扎实的译者来说,相比于“真”,译文中流露出的“美”往往是更高的评价标准。作为文学史上的“大牛”,朱生豪和梁实秋都翻译过莎士比亚戏剧,前者是“以诗呈诗”,尽可能还原了莎剧口语化的特征,同时不失诗韵;后者则采用白话散文式的风格,以直译为主。
二者相较,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的傅光明先生曾直言,梁实秋的译文“时有草率”,其虽是散文妙手,但当莎剧需要体现“浓得化不开”的诗情诗韵时,他的译作就让人觉得短了一口“诗”气。
而这一口“诗”气,只有当你念出朱生豪译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方才喷涌而出,酣畅淋漓。
“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

可见,信达雅三者,做到哪一个都不容易。而要把谁放在第一位,则更是长久以来翻译界各派人士“神仙打架”的古老命题。
相比于“信”,追求“达”和“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信达雅的矛盾的背后,其实是关于原作与读者孰轻孰重的争论。
从西塞罗提出的“意译”与“直译”,到施莱尔马赫的“让作者接近读者”与“让读者接近作者”,再到赵景深的“顺译”与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之争,都证明了这个问题的复杂难解之处。
施蛰存和傅雷曾就一句“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该如何翻译发生争论。秉持翻译精准观的施蛰存认为应原原本本转译,而重视“神似”的傅雷则认为要结合本土语境,译为“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甚至“鸦雀无声”。
到底哪种动物能被用来代表安静,至今也没有定论。这背后的两难正是在于,要让翻译保持原汁原味,很容易就成了自带原声的翻译腔;但要让翻译接地气,又难免削减几分外国文学独有的“异域风情”。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也曾一起翻译国外小说。
而译者的身份也是一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翻译是单纯的转述还是一种二次创作,译者应不应该“*”,是人们在评价翻译作品时争论不下的两大立场。
有一位法国学者对翻译家们说:“请在文本后面消失吧,而文本倘若真正被理解了,它们自身会说话的。”但英国诗人阿瑟·韦利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他认为,只有极个别的表述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精确、直接的替代,更普遍的情况是译者只能在诸多“近似解”中进行挑选。
因此在他看来,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入译者的声音。“就我本人而言,要说话的总是我本人,而并非文本。”
但当译者要开口,风险也就随之而来。功底深厚的译者或许能凭借自身文学修养,使作品的表达力更上一层楼。
如翻译家罗新璋在评价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便大力赞扬了其中鲜明的“傅雷风格”,认为傅雷在原文翻译中“融进了自己的朝气与生命*,自己的顽强与精神力量”。此时,是译者的声音与原著的声音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美妙的共振效果。
但当个人风格与原著画风过于迥异,比如冯唐的《飞鸟集》,共振就成了撞车,每读一句,都是对心灵的大力冲击。
人人都知创作艰难,殊不知翻译之难,也是如此难于上青天。
好的翻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钱锺书先生说,“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翻译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好的译者都是在被框定边界的一方空间里,遵循既定规则的同时寻找表达的自由。
翻译家许渊冲就是将翻译视为“艺术”的坚决捍卫者。在译林出版社计划译制《追忆似水年华》时,出版社内对书名产生过激烈的讨论。
一派译者主张直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而另一派则主张译为“追忆似水年华”。两方争论不下时,许渊冲先生拍案而起,要是不叫“追忆似水年华”,他就不翻了!最终,出版社还是敲定“追忆似水年华”为书名。
普鲁斯特娓娓道来的一生故事也恰如这译名,时而细水流淌,时而波涛奔腾,裹挟着往日时光汩汩滔滔而去。
这样细腻优美的翻译,也像余光中将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那一句“In me the tiger sniff the rose”,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经典西部片《True Grit》常见中文译名为《大地惊雷》,而当时香港将其翻译为《独眼龙双*歼四虎》。
还有郑振铎译《飞鸟集》中最为人熟知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翻译家许钧谈到,自己对傅雷译作印象颇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起首的一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短短的“江声浩荡”四个字,如同将一幅卷轴画缓缓打开,一个开阔的世界展露,漫长的故事从此开始,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也在这方空间中实现。
许钧认为,这四个字“穿越了历史与永恒”,成为傅雷译本的一个重要符号。
将外语译为中文讲究形似与神似的结合,将中文译为外语也是如此。*《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词中,最后两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一度由于“红装”与“武装”在字意和字音上的巧妙对应而被视为翻译界的难题,但许渊冲充分地考虑了汉语的独特设计,将其译为:“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than powder the face.”
“红装”译为“powder the face”,武装译为“face the powder”,两个结构一致词序调换的短语既表现了“红”与“武”的对应,也兼顾“装”字反复的音韵感,实为妙极。
钱锺书杨绛夫妇,都精通外语,杨绛在晚年翻译《堂吉诃德》。
“文学翻译不是1+1=2的科学,而是1+1>2的艺术。”在许渊冲看来,好翻译追求的是两种语言的统一,并从中获得两种语言的“双赢”。
在知乎豆瓣上搜索关于翻译的话题,那些“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语言妙不可言”、让人“感叹语言是如此之美”的翻译都有着相似的气质,它们并非原文的机械复刻,而是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传递出那一分只可意会的“神韵”。
一如曾翻译《包法利夫人》《庞神三部曲》等著作的翻译家罗国林所说,与原文一字不差,并不等于就是好的译作。译文只有“活起来”,真正体味和表达了原文的风格,才可称之经典。
翻译是文化转码,但更是精神共鸣

有学者指出,目前翻译学研究正呈现出明显的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
翻译不仅仅是关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翻译家们所采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习惯和规则,其背后都反映着特定的社会意识或文化传统,因此翻译研究可以成为人们观察社会文化的特殊视角,在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翻译家,也是唐玄奘的主要身份之一。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涉及一整个复杂的文本操纵过程。从什么译本会被选中翻译、译者及出版商的身份,再到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等等,这些文本内外的*,都关系到两种文化之间不断变动的权力关系。
在这种视角下,选择“接地气”还是保留“翻译腔”的问题,实际上关于不同文化地位的博弈。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将这两种选择概括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他指出,17世纪以来译为英文的作品基本都是“归化”的翻译,而英文译成其他文字时则大多采用了“异化”,这背后就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不平等性。
英国翻译学者贝克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文本的叙述,更包含文本外的叙述,是“社会中更广泛的各种叙述”,关于意识形态、*背景、文化共识等等,其背后映射的正是各种繁杂隐晦的社会现实。
英文版《三体》大火,翻译者、同为科幻作家的刘宇昆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李辉在评价翻译家董乐山时说:“他的翻译对读者的冲击,不只是限于在翻译的信、达、雅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更在于他把翻译的选择,作为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历史责任的方式。”
八十年代初,董乐山率先完成了美国作家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的翻译,轰动一时,引起当时国内知识分子对民主自由思想的反思。
这本译作与他后来翻译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苏格拉底的审判》等等小说和理论著作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背后反映的是译者“对命运的感触”与“对历史的观照”。
翻译是一种转码行为,不仅关于语言,更是关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
《圣经》里说,大洪水之后,人类“为了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曾经尝试建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巴别塔”,视为人类统一的象征。而耶和华为了阻止这一计划,改变了人类的口音,使语音不通的人从此再也无法合作,隔阂由此生成。
1865年,古斯塔夫·多雷名为《语言的淆乱》(The Confusion of Tongues)的版画。
语言不通,带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失落。人们被不同的语言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界限分明,也因此使理解与共识落入虚空。而翻译,就是人类为了达成交流而建造的一座新的“巴别塔”,使人类共同追求的“我们的名”再度显现。

不同的语言间的沟壑难以被填平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而翻译追求的则是沟壑上空的精神共鸣。
西班牙诗人乌纳穆诺在一首爱国诗中列举了数个西班牙地名,并写道“你们是我们西班牙语中无法翻译的精华”。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墨西哥翻译家奥克塔维奥·帕斯就此在文章中指出,所谓不可翻译的只是西班牙语的专有名词,但这些字词中包含的情感,在传递的过程中并不会遇到障碍。
“它完全可以翻译,并且影*一种普遍的经验。”还有很多诗歌虽然“罗列的单词不同,但氛围、*和意思是类似的”。
杜拉斯的《情人》在国内影响深远,翻译功不可没。/《情人》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里说,“一部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会遮蔽原作,不会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加强了原作,使纯语言更充分地在原作中体现出来。”
那些真正通达流畅而富有韵味的译作,就像一面透明的双面镜,人们从其中一面看到异国文化的身影,而从另外一面,则可以洞悉我们此时所处的社会现实。
而凝结了人类文明与情感的光芒,就通过这面镜子,从遥远的彼岸穿越到我们身边。
彭萍,卢青亮.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6,49(03):140-144.
《冯唐的〈飞鸟集〉把泰戈尔译成了郭敬明?回应:活好不害怕,冷对千夫指》观察者网
《三位国内知名翻译家谈傅雷及其翻译风格》深圳商报
《专访96岁翻译家许渊冲:翻译做到真不足为奇,但做到美很难》澎湃新闻
《陆大鹏:作为译者,翻译人名和头衔最让我头疼》澎湃新闻
《以一己之力新译莎翁全集——访莎士比亚全集译者傅光明》文汇报
《苏福忠:说说朱生豪的翻译》凤凰网
作者 | Echo
未经许可禁 止转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9:31

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银耳茉莉汤制作要诀 茉莉银耳羹制作过程 银耳饮料茉莉银耳汤 发几张很好看的手机壁纸来 无纺壁纸的优缺点有哪些? 移动破碎机价格多少钱一台,移动破碎机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你知道窝瓜和倭瓜的区别是啥吗? 窝瓜和倭瓜是一种东西吗? 经常吃韭菜有什么危害 像素标定板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条件 国家执业药师报名条件 姊妹的姊用五笔怎么打? 2019年执业药师报名条件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报名和考试? 执业药师报考都需要什么条件? “姊”的另外一半念什么? 考执业药师报名条件 国家执业药师报考条件是什么? 202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如何才能坚持下去? 2021执业药师报考条件? 202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各科目特点是什么? 执业药师报考报名条件是? 2020年怎样高分通过会计中级职称考试 执业药师报考条件有哪些呢? 关于202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几点建议 微信朋友圈回复好友,其他人能看到吗?我的回复其他人看不到是怎么回事... 感觉考中级会计师太难了,怎么办? 中技毕业考中级会计师会不会很吃力?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通过率如何? 想考中级会计师 难考吗 还有就是中级财务管理难吗 没学过 要像经济法... “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翻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意思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想在姊漫APP上找了一个漫画文字合伙人,但是不知道怎么谈收入分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言语特点急急急!!! 文言文阅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我想给女儿取名,姊华名字什么意思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华为手机扫二维码识别不出来怎么办?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连用4个“我”的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学C语言? 苹果笔记本air和pro有什么区别? 苹果的MacBook Pro跟MacBook Air有什么区别? ipad pro和macbook air哪个好 咨询一下,mac air和ipad pro的区别 ipad pro或者macbook air/pro怎么选? ipadpro2020与macbookair买哪个 Macbook Air 13寸的笔记本和iPad pro哪个性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