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佛学与心理学的碰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18: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48
一见钟情是缘分,一段旅程始于哪里,原来也是随缘的。
2017年11月,北方的初冬,天气还不算冷。 在一年差不多又到头的时候,来了一段小小的旅程。
由戒幢佛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七届戒幢论坛在苏州召开,得知这一消息,没有犹豫,没有纠结,马上报名,跟随无意识或直觉,让我省却很多时间和心力。
苏州之行,西园寺几日小住,聆听诸位法师与心理学前辈的对话,寒山寺法堂静心抄经,第一次感受旅行的意义,与以往别有不同。
放慢脚步的旅行,原来会与心更近。
第一次零距离与寺院接触,吃住学,较之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应该算是深度游,我心里既好奇又忐忑,心里做着过几天清苦生活的心理准备。
乘高铁到苏州站下车,坐地铁2号线到石路,再坐公交到西园东站下,步行到西园寺大概300来米。刚下了公交,一抬头看见两个年轻和尚走过来,我走上前请问,西园寺怎么走?其中一个人问我做什么?我说是来参加论坛会议,他让我跟着走。正合我意。
俩和尚穿着青布长衫,一个背着双肩包,一个斜挎着灰布兜,莫非是化缘包包?我默默跟在他俩身后,心里禁不住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出家?
当年弘一法师抛妻别子,决然出家,给妻子的信写到:放弃你,非我薄情。看破红尘也好,弘法救国也罢,他绝不是逃避,他的精神追求非现实所能满足,宗教是唯一的选择。
无论出家不出家,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召唤,能做想做的事情,追寻“内心安定,俯仰无愧”的心境,是一种幸福感吧。
我被从一个小门引进寺院,很快有身穿灰色大马甲女义工迎上来,帮我拉皮箱,走过不平的石头路,引领我报名签字,甚至提着皮箱上楼梯,我俩手空空跟在后面,素昧平生我实在过意不去麻烦人家,我想自己拿箱子,但抗不过义工的热情,没拿到。
义工带我进入指定的房间,干净的卫生间,有热水,六个床位,上下铺,干净的白色被子床单,完全没有味道。与我想像的大不同,我一直想像住宿是平房,会很简陋,还特意买了隔脏床单。看来我多虑了。
5:30吃晚饭,一溜的自助餐,水果,很丰盛。又一次超乎了我的想象。对于喜欢素食的我,除了没有肉,感觉和四星酒店自助餐有一拼。
吃完饭把盘子送到指定的地方,看见有义工摘菜,洗碗,四个大盆,流水作业,我默默注视了她们一会儿,体会到那是一种不同于给别人打工的心甘情愿的付出。
参会的人很多,随处可见穿马甲的义工,露出温暖的微笑,有序安排吃饭和退场,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细致和耐心的解答。
初到西园寺,感受着被热情和温暖包围的舒服,有点受宠若惊了。
每天丰盛的饭菜水果,把肚子填的满满的,才来2天,就感觉身体笨重起来。本来是想到寺院体验清苦生活,洗涤下心灵,结果终日饱食,高枕无忧,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在寺院里还是宾馆里。
第一晚没能睡的踏实,近凌晨,被一阵有规律的声音吵醒,铛铛铛,清脆的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在寂静的凌晨显得而异常刺耳,我心惊肉跳起来,时间和空间仿佛都很遥远,一时不知身在何处。慢慢从睡梦中回到现实,我才意识到应该是打更的声音。
寺院每天有晨钟暮鼓。那天早晨我起来去大雄宝殿上6点的早课,一个和尚不停歇大概敲了十分钟鼓,鼓声很大,感觉庄严肃穆。我跟随众人双手合十,跟着绕圈走,跪拜,唱经,领唱的声音浑厚有力,非常有力量感。
上早课的我冻得瑟瑟发抖,好容易熬到结束,这才体会到一点苦行僧的感觉。
晚上8点钟,钟楼传出鼓声和有韵律的唱经声,暗夜里,独特的声音,更显寺院的清净。
每天规律的上课睡觉吃饭,我总觉得有些不安,学习心理学也上了很多课,感觉如此不同。走在路上,我禁不住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白吃白喝?我知道,出了这个大门,干任何事,少一分钱都不行。或许我该做些什么。
第二天晚上,我没有吃饭,给自己空空肚子吧。大家都去吃饭了,路上很冷清,但我一个人不觉孤单。夜有点凉,我裹紧了衣服,心里既宁静,又有疑惑。
晚上7点在大觉堂有禅修,我早早到了,坐定等待。一个和尚迈着淡定的步伐走进来,带领大家做正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没有盘腿的功夫,不时调整姿势。在这清净之地,越显得各种杂念纷飞,好不容易熬到结束,大家双手合十恭送老师离开。
西园寺在普仁大和尚的努力下,经过十年的扩建修缮,才得以发展完善。
寺院不是很大,罗汉堂的500个罗汉形态各异,临走那天早晨我又去了一次,按照指定方法,请了一张罗汉卡,“酸甜苦辣有滋味,雪后梅花分外香”,留作纪念,也是心念。
寺庙里有一个池塘,据说存活着一只400年斑鼋,应该看不到的,真假不得而知。
戒幢佛学研究所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18-40岁有意出家的男僧众和男众居士,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很正规。图书馆的藏书很多,很安静。学生教室里,深红色木质课桌看起来很厚重,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非常清静的学习和修行之地。
济群法师写了很多佛教小册子,佛教的许多观念道理,通俗易懂,可以免费取阅,也可以参加各地的菩提书院,读书。临走我贪心地请了好几本小册子。西园寺墙壁上,也有很多文字,一边走一边读,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话,不经意撞击着心灵。
那天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寺庙有大型烧香活动。大雄宝殿前聚集了很多善男信女,地上摆着各种水果等吃的。人们一分成一堆堆,对着地上的吃的念念有词。大部分是穿着花棉袄的老年妇女,农村打扮,几个人聚在一起,围着地上的吃的,很熟练地念经,一看就是寺庙的常客。
寺院的墙上写着各种弘法活动,八关斋戒,放生,念佛共修,静修营等等。包括菩提书院的学佛沙龙。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咨询师主要是研究所的法师和居士,运用佛法和心理学的方法,为陷入痛苦的求助者提供倾听和陪伴的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积极面对生活。
除了活动时浓浓的香火气,西园寺大部分时候很清静。论坛结束后,大部分人离去,我多住了两天,心静下来,才慢慢体会到寺院,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贴近大众的佛学气息。
临别西园寺,带着一份感恩心,把房间打扫干净,被单拆下叠好放到指定的地方,去大雄宝殿供养一点心意,中意的菩提手串戴上,捡一片飘落在地上的红叶,夹在书中。还会再来。
我喜欢看猫,跟着猫抓拍,却不敢亲近猫。我怕狗,也喜欢抓拍狗,更不敢亲近狗。我自嘲自己是叶公好龙。
这次没少遇见猫,同伴极爱猫,随身带着猫粮,走到哪喂哪,我则是走到哪拍哪。
没吃晚饭那天,回到宿舍,三个女人聊天,忽然间发现一只猫咪卧在下铺,很舒服的像在午休,我们倒仿佛打扰了它,三个胆小鬼不知所措,叫它走吧走吧,它懒洋洋地眨了眨眼,挪了下脑袋,无视任何人,继续安详地卧着,一副在自己家不见外的样子。
最后叫来一位男士把猫请走了,猫飞身跃下,消失了。
每个房间从外面不能锁,可能是门不严,猫趁机溜进来了。寺院的猫,大概多少也沾点佛气,从来见都是淡定的样子。
想起我有一年多没见的叫闰土的猫,这次开门一见,它大大的眼睛充满了戒备和防御,一晚上和我保持着距离。第二天一早,我一走出卧室,闰土就沾我腿上了,还发出“呼呼”的声音。我不懂猫,不知道它怎么了,还有点小害怕。过会儿,才感觉到它是在亲近我。
偌大的家,它悄无声息地走来走去,常常不知踪影,却在不经意发现它从身边走过。晚上早早卧进窝里眯着,像一个孤独的老人无聊地熬到晚上,早早就困了。有时看见它在关着的房间门口,静静地蹲着,似乎好脾气地不忍打扰主人睡懒觉。它优雅却落寞的身影,让我不由得投射自己内心的孤独。
家养的猫衣食无忧,但它的世界只有房子,只有家人,只有等待,它见到陌生人会露出戒备的眼神,它过着锦衣玉食般的日子,却很寂寞。外面的猫得自己觅食,或等待被喂,它的世界很大,在河边看小鱼,在草丛里晒太阳,甚至无法无天地溜进女生宿舍,它的眼睛淡定悠闲,来去自由不缺同伴嬉戏,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像极了不同的人生状态。
1.逛老街
这次去了两个老街,一个平江老街,一个山塘街。都是老房子,小吃店,小桥流水,山塘街的街道更宽一些。站在石桥上看,狭窄的河上,一只木船缓缓经过,两岸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斑驳的白色墙皮,零星的红灯笼,时光仿佛倒流,江南的水乡就在眼前。
窗户外面挂着几件衣服,透过窗户,隐约可见里面的拥挤,破旧,房子下方有一个像是排水的管子,难道下水都流到河里去了?
在山塘街,在一个卖吃的摊位前,买了5块钱的名叫茨菇的东西,吃到嘴里,一股原味薯片的味道。一种肉色的大卷,引起我的好奇心,问老板,原来这是炸干了的肉皮,吃的时候用水泡。
发现一家卖菜的,看见了叫茨菇的东西,外形像蒜一样,实际上和土豆差不多。一个老太太在挑拣,我弯下腰,保持和她一样的高度,问她怎么吃?她告诉我,每天都会买,和老伴俩人,晚上和蒜炒着吃。
我喜欢和不认识的当地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旅行经历,才算有趣。
2.爬灵岩山
第二天,原打算去甪直古镇,后来觉得距离有些远,有同伴赶火车怕来不及,于是改为去木渎古镇,顺便爬灵岩山。交通很方便,坐1号线到终点站木渎,再打个人力三轮,两人十元,总共花不到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灵岩山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等。
灵岩山海拔不高,四个人走走歇歇,一个来小时爬到顶。风景比较简单秀丽,特别适合周末放松。
下山更快,下来直接走进古镇,看起来比较新。午饭去吃据说很有名的乌米饭,黑色的粥,黑色的米,都是5元,端上来才发现特别小,不够饱,又要了一碗,配菜有泡菜,鸡爪,黑黑的猪手。花钱倒不多,就算是尝过了,填饱肚子了,下次遇见乌米饭可以直接路过。
3.逛最美书店
下一站我已经想好了,从古镇出来坐1号线,不到一个小时,到星海广场下,去苏州最美书店。地铁空荡荡的没几个人,简直太舒服了。
真是美,一进门就惊呆了,这分明是奇幻世界嘛。紫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像霓虹灯一样变换的垂帘,用手轻轻拨开,走进一个梦幻的书香世界,真是美轮美奂,让我叹为观止。
特别想品尝咖啡,但我担心失眠,不喝点东西,似乎读书的情调不够,于是要了一杯浓情巧克力,坐下来,享受读书,享受精神世界的满足。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呆一整天。
这么大面积这么美,除了不打折的书,就是很贵的饮品,在这免费读书对读者很享受,但我不免困惑,书店的盈利问题。这是我经常疑惑的问题,不过,据说,咖啡店书店的老板玩的是情怀,其实别有财路。
4.游寒山寺
虽然昨天爬山,逛古镇,晚上累的腿肚子疼,今天还是决定步行去寒山寺,从西园寺庙走路大概半小时。
路过早点铺,品尝了苏州的芝麻葱油饼,豆花,味道清淡,简单的早点,对付肚子,足够了。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名气大增,为世人所熟知。所到之处的墙上,都是有关枫桥的诗句。
以前我游寺庙一向是马马虎虎,无心停留,但今天多一分耐心,是因为我用了心去感受,所见。我也发现很多人等车,排队,东张西望,焦躁不安,如果被别人插队,为此吵一架打一架,不少见。其实有时候人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着急,只是无法忍受等待的感觉,慢的感觉。
不能安静地和自己呆在一起,是现代人浮躁的原因吧。
走进法堂,发现里面有很多书,可以坐下来读。我拿了一本《强烈的正念》,坐下来准备读一读。看见旁边有人在抄经书,我也想试试。因为估计比较费时间,征求了同伴的意见。以前听老师建议读《六祖坛经》,我就挑了这本书,坐下来开始抄,字大笔细,很难写快。
抄写过程中,时而心静如水,时而杂念纷飞,虽然不很理解经书的意思,但坐在寺庙里抄经书,旁边有热腾腾的茶水,感觉自己不是游客是主人,这样的体验,从没有过。
此刻,我忽然间领悟到了旅行对我的意义,不是走马观花拍照,不是磕头烧香,不是到此一游,而是专心做一件与这个地方相符合的事情,好像自己本来就在这里呆着,应该做的。
戒幢论坛旨在为当代著名佛教学者和心理学者提供交流平台,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佛教与心理学:生死学、正念”,采用主题讲座与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
佛教与心理学的相通之处都是在关注“心”,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同在于,心理学着重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而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存在心理疾病的隐患,就是一个烦恼的带菌者。
贪,是对我和我认定的内容过分执著,是直接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根源。嗔,是对非我的一切所产生的隔阂、对立、不接纳,乃至仇恨的心理。痴,是看不清自己和世界的*,从而形成错误认知,对“我”和“我的”产生误解,这是烦恼生起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觉察自己的贪嗔痴,但是佛教并不是让我们压抑情绪,而是学会智慧地观照,即正念。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指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分析、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后来,正念被卡巴金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提出了三世论,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
佛教并不是悲观消极的,它看重当下的努力,当下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也是改变我们命运的着力点。
所以,佛教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
对佛教的初识,与不同人不同事结缘,相遇和分开,随缘自在。慢下来,聆听内心的安静。我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