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14: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2:33
学会选择成就灿烂人生
学会选择成就灿烂人生,人的一生总是会经历无数次的选择,在短暂的几十年中,究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一生呢?但只有学会选择,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人生,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享学会选择成就灿烂人生。
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互相参考着别人的选择来充实自己的未来图纸。
同学在考研,我也要考,尽管已经不想再念书;朋友在考公务员我也要一起,因为大家都说公务员工作安逸,尽管我一开始的梦想是当一个女强人。
同样的选择对不同的人意义不同,而衡量意义的标准应该是这个选择是否适合自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在今天依然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心向往之。
陶渊明29岁时在亲友的力荐下步入官场,时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
但他少时受道家思想和隐逸风气影响之深,向往自由,再加上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不顺和*理想破灭,使他更加坚信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在经历一次次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扔掉这顶乌纱帽回归田园。归隐生活恬静舒适,怡然自得,正是这种心境和氛围才让这位隐士留下了千古诗作。
尽管漫长的隐居生活也会使其饥寒交迫,他也质疑过自己当初辞官的'选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归隐田园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正是因为陶渊明当初适合自己的选择,千百年来,他的田园,他的诗作,他的思想,他的自得,被后人千古传唱。
所以当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时,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选择本身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时至今日,鲁迅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等启世名句依然是激励无数青年学子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
关于鲁迅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一提起他我们总能想到当年他毅然决然弃医从文的魄力。
鲁迅当年东渡日本,本是希望能做一名医生,救治那些被庸医所害的病人,让中国人能摘下“东亚病夫”这个侮辱性的称号。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深深感悟到身体上的健康是拯救不了中国人的,精神上的懦弱、麻木才是中国人最应该治的“病”。
于是他决定回国以笔杆子为武器,试图通过文学从精神上彻底拯救中国人。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鲁迅以笔代戈,奋战一生,被后人称为“民族魂。”
如果是在当时,其实很难去断言鲁迅当初弃医从文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因为假如他完成了学业,成为一代名医,治病救人,我们就无法去衡量与以笔代戈相比这二者究竟哪一种贡献更大。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都在庆幸鲁迅当初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当时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因为选择本身是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它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之后的努力来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更正确而已。很明显鲁迅做到了这一点。
三、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全力以赴
既然选择本身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那我们深思熟虑后就应该朝着选择的方向坚定向前。
李时珍家族时代行医,但那时由于民间郎中地位很低,李时珍的父亲便希望李时珍读书应考,入仕途。
李时珍不喜八股文,一心想要学医。便向父亲表决心道:“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时珍的父亲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李时珍自1565年起,到茅山、湖广、安徽、河北等地收集药材,并拜农民、渔夫等人为师。
他行过万里路,见过无数人,历经27年完成了这本传奇著作——《本草纲目》。此书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法、德、朝、拉丁等文字。李时珍也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在自己命运的分叉口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当初的誓言,完成了这本旷世奇作来造福后人。
学会选择、做出选择只是第一步,勇于承担选择背后的责任才能无愧于我们当初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长长的一生,但最重要的还是年轻时候最关键的那几步。
在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的年纪,一定要多思考,多给自己几个选项,虽然没有哪条路会走的轻松,甚至荆棘丛生,但有的选择会让你走得更快,会更容易到达想要去的远方。
重视选择,才能过好人生。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
何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在法律与道德面前,一定要懂得自己能够做什么,也要清楚自己绝对不能做什么?对于这一点,宋末文天祥用生命对其进行了诠释。
文天祥是南宋名臣,南宋朝廷被蒙古灭亡之后,文天祥一直领导义军抗元,却最终被元军俘虏。元军首领忽必烈亲自前来劝降文天祥,而文却无动于衷,坚决不做“贰臣”,并作《正气歌》传于后世。最终文天祥慷慨赴死,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却永世流传。
二、有先有后的选择
人生是一道痛苦的选择题,往往在选择时,也分前与后,如果选择前者就失去了后者,若是选择了后者,前者就将逝去,正因如此,选择先后同样非常重要。
元朝末年天下烽乱,各地义军纷纷造反,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大破元军。然而在此之后,义军首领们便开始纷纷内斗,致使不少枭雄都死于自己人的刀下。可朱元璋却与其他人不同,他采纳谋士的建议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从不在意所谓的“王”字头衔,而是在发展道路上步步为营,最终才夺得天下,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三、冷门与热门的选择
在毕业季之时,学生们报考志愿往往会选择报考热门的专业,却很少有人报考冷门专业。其实报考冷门专业也同样重要,因为冷门专业竞争压力小,基本能令让自己成为最突出的一员。
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在楚国国内位高权重,颇受楚王的重视。在其临死前,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楚王为自己封赏大片土地,一定要推辞,只选择寝丘一块薄田即可,儿子随后照做。果然数十年之后,楚国贵族封地纷纷被霸占,甚至有很多封地已经变成了战场,唯独寝丘之地无人争夺,能够让孙家“细水长流”,保全一家人的生活。
四、目标高低的选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一辈子成功的高度,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志向。项羽一辈子都想做霸王,所以他难以成为皇帝,而刘邦虽然是流氓出身,却坚信自己能够做开国之君,最后果然成为了皇帝。
三国时期,同为一时才俊的刘备与孙权,二人虽然都是君王,却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刘备素有大志,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因此才打下蜀国大片江山。孙权则不然,他意在守住祖宗基业,最终只能困于小小的江东,成为一方诸侯。刘备以天下为目标,孙权以江东为终点,二人的志向与成功几率高下立判。
五、是非观念的选择
人生在世,一定要活得透彻、活得明白,明白是非曲直,明白善恶美丑,有违良心之事坚决不能做,在选择时更要坚定信念。
洪皓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曾奉命出使金国,然而金国却擅自将其扣押,洪皓坚决不屈膝变节,被对方扣留在荒漠十五年。然而洪皓却仍不忘故国,在受尽苦难之后终于全节而归,被朝廷誉为是“苏武第二”,封其为太师魏国公,卒谥“忠宣”。洪皓用自己的一生保全了节操,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忠诚无悔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