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15:3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4:38
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骄若惊龙。当然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4:38
这篇文章首先交持了时间地点,接着写集会的原委,即修禊事。古代每年的农历的三月上旬已日为修禊日,魏以后改在3 月3 日为修禊日。修禊是古代一种风俗,人们聚集在河边溪旁借水消除灾祸,以求得吉祥。所有参加聚会的人都是当时的名流雅士,"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至"和"咸集"意思相近,一义重复,加强了聚会的人的隆重感,增强了可读性。
第二段介绍聚会地点--兰亭周围的宜人自然风光。这儿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修长的翠竹。清沏的小溪奔流向前,它像透明的带子一样,环绕左右。将酒杯放人曲曲弯弯的水道,人们在曲水旁"列坐其次",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当时虽然没有乐器演奏助兴,也足以使人有畅叙幽远的情怀,其乐无穷。
这一天"天朗气清",春风徐徐,令人心情舒畅。这时由天气联系到广袤的宇宙,俯察世间万物,就显得非常渺小了。放眼世界,畅怀遇想,耳目舒畅,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和大家在一块儿,俯仰之间就度过一生。有的人与朋友在室内,面对面的交谈,倾吐胸中的抱负,也有人寄情大自然的山水,旷达不拘,超越自我。人的态度千差万别,性格也不一样,当人们获得喜欢的东西,感到愉快满足时,还不知道老死之期即将到来。对向往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感慨也随之而来,过去喜欢的东西很快变为陈迹,而不能不引起感触。生命长短由造化而定。这里引了一句孔子的话"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件大事。"岂不痛哉",言外之意是说人生要有所作为。
最后一段,发表自己的观点: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人生的感叹,原因几乎与自己完全契合,没有一次不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庄于把死与生看成一样,是虚无荒诞的。将八百岁寿终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子等量齐观也是谬妄之论。后代人看待我们今天,犹如我们看待古人,如果下匡正古人的荒谬重蹈覆辙,岂不可悲!所以将参加兰亭聚会的入的诗作、记录、汇集起来有着积极的意义。虽然以后时代不同,事情也有变化,但借此可以让后世的读者对这些诗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晋书·王羲之传》认为"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本文从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写到周围的秀丽风光,很自然地联系到气象天体。与宇宙相比,生命短暂,在举出对人生的几种态度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贡献,"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接下去作者批判了庄子的生死观,指出照搬他的观点是可悲的。文章的最后又回到序言上,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们自己可以领悟到写作、著文必须为后代负责。
本文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这篇散文叙事、写景和说明,一切都围绕着兰亭聚会进行。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所表述的是切近的宇宙观念和东晋人所产生的时空观念意识。《兰亭集序》这种由某一事物引发议论构成了后来的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体的楷模。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论《兰亭集序》时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效实,一生死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苍凉悲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时,"感慨系之",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余嘉锡曾说:"右军亦深于情者。读《兰亭集序》足以知其怀抱。"《兰亭序》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使文章既有空灵的氛围又实在可信,它创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写和叙述性语言都十分质朴,平和。它情理并茂,在申理时伴有感伤情绪和伤逝之感,摆脱了纯粹的玄言体。这种前为写景、后为言理的形式对后来的理趣散文产生较大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4:39
无法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