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21:1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7
1.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承载着大学生及其家庭厚重的期待;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渴望“更上一层楼”,并不奇怪。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再到大学,高校毕业生经历了长时间的求学生涯,个人和家庭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求职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渴望“高就”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2. 求职说到底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需要高校毕业生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从而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渠道。那些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不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会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门槛。
3.不论是不愿意“将就”,抑或幻想“撞大运”,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者,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不愿意去重塑和更新就业观念,“不管就业市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不可避免会遭遇现实的耳光。那些善于和自己和解、懂得合理调整自己预期的求职者,不仅顺利实现了就业,还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能、增长了长干、磨砺了心态;虽然过程多了一些曲折,但最终却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做什么,心态很重要,要慢慢学会接受,在慢慢的适应生活,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品质不仅关系着数以百万计家庭的民生,也关系到是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关系到社会流动的成色与品质。与其“高不成低不就”,还不如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何况,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求职的起点并不意味着终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8
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是在求职时现的现象,不可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对于出现这种问题的产生,是求职择业的时候没有选择好明确的职业目标。过于随遇而安,找到什么工作算什么,不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及没有摆正好心态,这是克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才会成为人们口中,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职业生涯的泥潭之中。
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选择那些适合的就业方向,避免四处撒网。不仅耗费个人的有限资源,而且还会因为选择好的职业,漫无目的的徒增这种情况,而造成的打击实力。实力决定一切,大学生求职时应该树立的职业目标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毕竟刚出社会,更多的是需要锻炼和磨炼。
刚出社会,就业目标不能过于远大的理想化。就业的方向有很多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掉转态度,一味地去追求热门行业和一些中心城市,而错过了这些就业机遇,就会变成高不成低不就。对于这些就业的机遇,那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保持理智能接受,及时调整就业的态度。
就业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得更好,达到一番成就。就业就需要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克服从众心理,不与其他同学搞盲目攀比。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有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就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一步的去挑战。强化自信心里,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知识。能在众多的就业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让自己的优势当先锋,把最好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8
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普遍现状。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产生。
一:自身实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高校教育,流于形式,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于浮于表面。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且老师对于学生放养管理,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又无法达到正确的引导,使得大部分学生昏昏度日,只求顺利毕业,这在人才市场产生了一大批自身素质不行又嗷嗷待哺的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对于企业的专业知识要求又不如专科生,导致其本身最后就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
二:“眼高手低”否定市场发展客观规律
大学生执着于一参加工作就取得较高工作待遇,这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现实是大学生在低端岗位没有核心竞争力,体力不行,适应不了低标准的生活,自己生活的圈子也是大学生为主,生存成本太高,不愿屈服于低端岗位。对于高端岗位有自身水平有限。所有岗位都讲究循序渐进,工作态度要认真,一味埋怨工作,凡事也不能做好。
三:高校专业教育与现实脱轨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花瓶,好看不中用,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无所适从,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注重经济利益,盲目扩充专业,师资跟不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课程设置不合理,所用教材过于老套,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过窄,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窄,机会很少。
如何避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还是有几点可以值得大学生学习一下。
第一就是一定要加强自身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不要仅仅依靠课本给予的知识,在课外积极吸取营养,为以后毕业工作打好基础。俗话说技多不压身。
第二坚定自身信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己能够从容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要课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9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为学生刚刚走出校门,还不了解社会,说的过一点就是还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以为自己学到了知识,拥有一身的本领,实际上,许多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空有一个毕业证书,非常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熟练技术工人,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有许多“书呆子”,知识空洞老化,技术含量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因此,出现了部分企业用工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原因如下:
一、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我国每年有大专以上毕业生700万到1000万左右,以今年为例,有80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大学毕业生当中,学习层次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收入高,环境好,有体面。可这样的工作岗位毕竟很少。
当代大学生不愿选择蓝领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体力劳动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因此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好的工作看不上大学生而大学生又看不上差的工作,以至于出现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
二、高校毕业生质量总体不高,供需脱节
企业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或管理工作岗位,大学生并不能够胜任。不好就业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技术能力差,缺乏应有的管理经验,好高骛远,基本素质并不高。企业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大学生并做不来。可见,我国的不论理工类还是高职类大中专毕业生都缺乏实践能力,缺乏实训基地锻炼。
毕业生并不能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说得过分一些:“他们是行动的矮子,言语的巨人”。
三、出路何在
放低身段,先就业,勇于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大中专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可以在实践中弥补,前提是要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而不能只是一直在社会上漂着,高不成低不就。什么事都不愿意做。
只要自己的本领提高了,就业本身就不是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扶持*和对中小企业减税,增加工资的办法,提高就业率。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大学生不是不好就业,而是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艰苦地方去。实际上在那里最 需要人才,大学生只要愿意去基层,去中小企业,去农村,不但好就业,而且在那里大有 可为。
如果只想着去大型国企,去外企,去党政机关,哪有那么多的职位呢?所以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要想着一蹴而就,想要成功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9
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这个问题可以说近几年来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热议主要话题之一。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原因。
1. 不够完善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定是没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现今的教育*所造就的“学习大军”究竟在学些什么呢,是否能与职业这个词进行对口;又或是说是否培养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全面能力了呢,答案还是否定的。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或专业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等是其中最大的*矛盾。要找工作的人没工作,提供工作的却招不到人。
究其根源,就是我国当前有些地区有些大学的有些专业对于学生将来实用能力的培养并不到位。很多大学生直到临毕业要寻找工作才开始抱佛脚,甚至直到被公司录用后才开始搜索Excel怎么用。到这事情似乎就说得通了,高中只专注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专注能力这无可厚非,但直到大学还是忽略了对于未来职场实用能力的掌握又会让这好不容易获取的宝贵知识形同虚设。就好比你拥有一把绝世长剑却没有剑谱,毫无疑问它在你手里就如同一块废铁。总结就是,之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是因为高没有根本能力成才会沦落为低也不忍心就。
2. 经济增速过快导致的职位设置失衡
正是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新生产业层出不穷,一个岗位或许从产生到被替代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从而岗位差异化加大、难度平均化减小,也就是说,职位要么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要么一点都不需要。这就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乱头苍蝇一般不知何去何从。
3. 观念偏差导致不具备平常踏实的心态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长辈们教育,要“不蒸馒头争口气”。这话本身没错,可后果可就是,“馒头”蒸没蒸成不知道,口气确实是不小。对于失败所能接受的能力很差,并且还对于一些所谓平庸的岗位予以“瞧不起”的态度。这不是个例,是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求职困难能拿出的唯一解决办法,可这绝不是良策。中国的经济还处于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上升期,没有一份职位是可以空缺的,“存在即为合理”,岗位不分贵贱,每一份力量都注入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因此踏实工作才是我们需要去做到的,多去问问自己能做什么、做得怎样,而不只是做一个眼高手低、一事无成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