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到底是什么?上大学的你一定要知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00: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47
18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即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正式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两个甲子,“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只有回望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而这必然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大学之道到底是什么?大学存在是为了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大学发展的进行回顾。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世界大学之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候,大学相当于现在的学者行会。一大群知识分子和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和交流问题,探求知识的本真,自己管理自己,并与社会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就是从那时起大学的DNA中就注入了“自治”的基因。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写道“大学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地方,大学所追求的是知识的本身,而并不在于知识是否有用”。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些都反映了大学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所以,从11世纪到19世纪初,包括后来诞生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大学主要任务就是探求知识和培养人才,老师的讲授以及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是大学里的主要风景。 由此,衍生出了大学的第一项职能,即人才培养。
直到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首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他认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从事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将科学上最前沿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科学研究是辅助教学的,是为教学而服务的。 由此,产生了大学的第二项职能,即科学研究。
后来,大学产生了第三项职能,即社会服务。1865年美国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赠与一些州部分土地,要求这些州用这些土地的资本建立一所农业类或机械工程类的大学,为所在州乃至全国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支持。由此诞生的这批大学称为“赠地学院”,像威斯康星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的诞生为地方区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支持。因此,许多人认为大学不应只做传授高深知识与学问的象牙塔,而应主动融入社会,对接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服务。 由此,形成了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在这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一体”,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两翼”。人才培养是根本目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基本方法。所以,从大学的成长历程来看,大学之道在于人才的培养。
这一点,美国的大学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美国的大学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是清晰明确的大学定位。 美国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大学,其培养人才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以加州的大学系统为例,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10所,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有28所,其余的一百多所只能授予学士学位和副学士学位。研究型大学主要以硕士、博士的培养为主,讲究专业教育。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美国的四千余所大学中仅有一百所左右。美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由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and College)提供,文理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不做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因此,文理学院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而职业教育则由社区学院来承担。美国大学的分层,一方面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精准,另一方面防止大学出现“学院升大学”等盲目扩张的现象。
二是宽进严出的培养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培养制度。在入学申请上,一个人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可以拿到多个学校的Offer,然后由自己决定到底上哪所学校,学校一般根据申请人的情况,考虑提供给全额奖学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就读,但对学生是否一定来读,没有决定权。在入学以后,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毕业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被延期或拿不到毕业证。特别是博士教育阶段,一般都会有中期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学校就会对学生进行劝退。所以,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博士学位或者因为超出毕业年限而拿不到学位。宽进严出的培养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毕业生的质量。
三是科学有效的培养过程。 美国大学以通识教育为主,如哈佛大学开设了上千门的通识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在大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每个学生所学的课程涵盖了数理化、文史哲等多个方面,奠定了其选择不同专业的坚实基础。然后,大学第三年开始分专业进行学习。在讲授过程上力求少而精、深而精。首先是小班教学,三十个人左右一个班,充分的保证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探讨。其次,每学期一般只开设四五门课程,主要是这个专业的核心课,以深讲和精讲为主,学生有很多需要课下阅读的书籍和资料,并且每周需要以小组形式做汇报和讨论。这些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得到有力锻炼和提升。正是这些理念的引领以及相应措施的实施,使得美国的大学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由此,来反观我国的大学,有些方面还是不尽人意。浙江大学原*副*、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曾表示,他到国外的一流大学考察之后,感觉要把浙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好比实现*主义的理想一样。国内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方面。
有一副对联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是“愿读服输”。对联虽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高校里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愈演愈烈,尽管一直在呼吁重视教学,教育部也下规定要教授上讲台,但收效甚微。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讲的那样:“在现在的制度下让人惊奇的不是有人重视科研,而竟然是有人重视教学”。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是“自留田”。在评职称的时候关键看你发了多少篇文章,发在什么期刊上,拿了多少国家级的项目等等,没人在乎你上课上的怎么样,学生满不满意这门课。结果,上课成了很多老师的负担,应付差事、草草了事成了课堂的常态,而报课题、发文章等成了老师的主业。试想,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
一所大学的声誉如何,在社会上有没有影响力关键是看其有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如果说某一天中国的某个不出名的大学培养出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那么这所大学一定会声名鹊起,享誉全国。所以,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根本。西南联大在炮火连天,物质条件匮乏的战争年代都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今日,我国大学的条件相比于西南联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理由不培养出更加杰出的人才。所以,大学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上来,让学生读大学读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