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是什么意思?(刘文典有一次讲《红楼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07:3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21
反切法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在古汉语当中.分别取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拼合成某个字的读音. 如[妈"的读音.可以取[魔"字的声母[m".和[法"字的韵母[a"拼合而成.使用反切法注音就是[魔法切".
蓼汀(liaoting) 反切为:(li--ing)发音类似于林.[花滁二字更好.何必蓼汀"说明当时元春已经属意薛宝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21
就是用两个字表示一个字的音,前一字的声母和后一字的韵母组合在一起如:吴(wu)老(lao)表示问(wen)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21
简单的说-----古代的拼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22
古汉语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的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反切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式。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因此无法用汉字拼写音节,给汉字注音是个比较困难的事。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用“直音法”、“读若法”、“譬况法”。如,汉代注疏以及《说文》大都用“某字读若某字”来注音,这就是读若法。读若的两个字,往往并不完全同音,因此有时会加一些描述,“某读若某,急气言之乃得”“读若某,长言之”之类,这就是另一种注音方法“譬况法”。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
在东汉,产生了反切法注音,这种方法明显比直音、读若、譬况精确而方便。反切产生的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中晚期,颜之推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读知反语。”意即汉末学者孙炎用反切为《尔雅》注音。在孙炎之前,经学家服虔的注疏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切,可见东汉中晚期反切才开始出现、使用。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注音,最初写作“某某反”或者写作“某某翻”,称为“反语”。後来因为官家避讳这个造反之“反”字,大约在唐末时候,改称“某某切”,反语亦改名“反切”、“切语”。第一个字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字叫做反切下字。拼读反切,取上字的声母,取下字的韵母合声调,拼合即能读出被切字的读音。如,东,德红切,取上字“德”的声母“d”,取下字“红”的韵母“ong”,即拼出dong,声调,亦取下字,红字平声,所以切出的东字也读平声。由于反切是古人所制,汉字读音辗转流变,很多反切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难以拼读,需要了解古今音变的规律,才能准确拼读。例如,长,丁丈反,用今音,丁字声母是d,丈字韵母是ang,去声,读出来就是荡~~这就涉及两个音变,一是古无舌上音,zh、ch一类的音,读如d、t一类,二是浊上变去,古代的全浊声母上声字,在今普通话和很多方言里读作去声。如此可知,丁丈反,切出来的字读“掌”。
反切的出现,说明古人能够对汉字音节进行两分的分析,把音节离析为“声”和“韵”,为归纳汉字的声母韵母奠定基础。类聚反切上字,就可以归纳出汉语的声母,古人称之为“字母”;类聚反切下字,则可以得出汉语的韵母和声调系统,古人称同韵母、同声调的字为一个“韵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