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04: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3:33
导语:从管理执行的角度而言,现代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基层,企业一切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归结于基层,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如果说企业是一个身躯,那么每个部门、每个分队甚至每个班组就是一个“营养补充点”,各部营养充分才能保证企业身躯的健康,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基层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基层管理者面对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实际工作,领导的对象是直接从事安全生产的基层劳动者。基层管理者既是落实上级精神和指示的落实者,又是带领职工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领导者;由此基层管理者经常出自于技术或业务骨干。这类管理者的特点是:业务精、能吃苦、执行力强、老实本分且有奉献精神,但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管人、管物及管事方面的水平有所欠缺。
那么,如何提高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呢?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有针对性的选拔基层管理者。技术精湛、吃苦耐劳、老实本分是一个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但是不应该是现代企业选拔基层管理者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条件。基层管理者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带好队伍,让他们高效而快乐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为基层管理者搭建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一线安全生产的重任,很多时候基层管理者沉浸在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琐碎事件之中,而忽视了培训、学习和交流对工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通过培训、学习和相互交流,可以很好的提高基层管理者的各项素质和管理水平。
基层管理制度的建立
制定出健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目前,现代企业已意识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基层管理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多数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对此,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要真正贴近现场、贴近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其被落实到日常的安全生产中,为生产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基层管理者更不能为了应付检查或逃脱检查而脱离实际地编制度、编规范,而应该从实际安全生产出发,制定出能为单位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二是各项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往往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注重的是对职工行为的约束和管控,而不是更多的考虑通过激励和沟通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对此,作为倾向于人性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基层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打造好的团队的任务。勾画出本单位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办法使之成为大多数员工认可并积极为之努力工作的动力,从而形成一股为本单位各项工作贡献的合力。其次,要合理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因人而异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灵活性,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办法并不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相反会起到人人信服的效果。
两类职工的管理
在基层,各种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现场的职工,职工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各项制度和规范能否顺利地执行和落实到现场的实际工作中,也决定着预期的'实效。目前,基层从业职工构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在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加入的员工,多数来自与农村;另一类是企业内部技工学校毕业的技校生,多数是员工的下一代。两者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前者常常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反对者。基层每一项改革措施其实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他们对利益的分配是绝对敏感的,所以,他们便成为阻碍基层改革的主要力量。后者多表现在易违章、违规,自由散漫,对规章制度报以无所谓的态度。顺心时,工作效率极高,情绪低落时,一切又都无所谓。由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造成每一项制度或措施的落实都会回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常常出现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状态。
由此,在基层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区别对待。在进行任务分配或岗位人员设定时,一定要因人而因:前者可以适当安排到作业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收入相对固定的岗位;后者则可以安排去担当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者。在进行各项改革措施时,要着重考虑前者利益分配的可行性,同时要考虑后者在执行上的难度大小。在进行考核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前者可以处罚为主,后者则以激励为主。在进行培训时,前者以业务知识、企业形势等内容为主,后者以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等内容为主。总之,在基层管理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争取调动大多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尽力激发每位员工发挥各自的长处,实时有效的完成各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