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经典作品《群鸟》争议重解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17: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4:54
《群鸟》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较具争议的一部作品,虽然其经典性仍是毋庸置疑的,但《群鸟》的评价却远不如希区柯克的《蝴蝶梦》、《迷魂记》等其他作品那般无可挑剔。
而因为这些争议,《群鸟》反而更加耐人寻味,倒是有了些探幽发微、引人入胜的感觉。经得住质疑、经住时间的检验,《群鸟》愈显经典。
不少对《群鸟》持批判态度的评论都会引用美国知名《综艺》对这部影片的一句评价“纯属无稽之谈……除了为吓人而吓人,什么也没有”。这种评价的出现源于影片不论是在起因上群鸟为什么会疯狂攻击人类,还是结尾米契一家能否脱险、如何处理此事都没有任何的交代。 情节看似的不具完整性被指责为叙事上的空洞或断层,同时这也就有了对影片整体只是“为了吓人而吓人”的质疑 。
我们都不难发现影片的 人与鸟二元叙述结构 ,所以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站在老套的以人为中心的立场看待这部电影。仔细体会, 人与鸟在实际的叙事效果上甚至不是等价的 。
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死未卜、毫无交代,人类面对鸟群也始终束手无策;而影片中的鸟群,从最初于旧金山空中盘旋,到对小镇居民的无情攻击,再到最终对博德加湾土地的占领。鸟群从天空到地面的空间位置不断降低,在与人的关系中愈发占据上风,反而是构成了完整的时空叙事的。进而以群鸟俯瞰的视角思考这部影片,莉迪亚与梅兰妮的关系如何、米契与梅兰妮能否相爱相守根本无关紧要。 《群鸟》剧情非但不是不完整,而是可以称之为一部真正完完整整关于鸟的影片。
希区柯克经典影片中常会流露出的浓厚精神分析学意味 ,这一影片中也的确刻画了丧父的徘徊在米契与母亲莉迪亚与女友梅兰妮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很多传统的对于《群鸟》的解读集中在 弗洛伊德或拉康的心理学阐释的角度 。有学者甚至以“莉迪亚在影片中是唯一一个从未遭受过群鸟袭击的人”为由,认为鸟对米兰妮和安妮的袭击是莉迪亚与儿子米契间因约卡斯塔情结对“第三者”的怨恨外化。只是让人未免感觉过于牵强。
确立影片是以鸟群为中心的叙事角度,那么相比《群鸟》的意在精神分析学象征,影片在人物关系上的设定更像是对惯以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其电影者的愚弄。 这个大师的玩笑在安妮与梅兰妮的对话中也有表达:“答案又是什么?善妒的女人对吧?占有欲过强的母亲?错了! 说到俄底浦斯情结,我看也不是那么回事。 ” (With all e respectto Oedipus, I don’t think that was the case. )也因此,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或许根本不具有多大意义。
对于《群鸟》主旨的解读,历来都是极具争议的,除了精神分析学角度的阐释,也有很多评论界人士将影片引向对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角度上。但其实只要对于希区柯克的作品风格稍作了解,就同样会感觉到相比精神分析学角度,这种解析更为牵强附会。
而若将《群鸟》进行类型片划分,惊悚悬疑自然不必多说,《群鸟》也称得上一部确确实实的灾难片。灾难片的划定历来最受精神分析角度入手的评论家抨击,但我们再次将分析重点聚焦到影片的主角鸟群之上,我们可以发现鸟群群体本身具有很多显著的特点:
(1)外在攻击性
影片中鸟群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类的恐慌首先就是因为鸟群具有 显著的外在攻击性 。被鸟啄食眼睛留下的空洞的眼眶即为这种对人类权力产生了直接侵犯的攻击性体现。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眼睛与空洞意象的原因之一即为, 剥夺了人类看的权力,人类就彻底失去与鸟类对抗的能力 ,对人类完整身体与完整主权的侵犯性攻击也是影片惊悚性成立的先决条件。
(2)数量巨大
影片中除第一次梅兰妮仅受到一只海鸥攻击外,鸟类都是成群对人类进行攻击。小镇居民在咖啡馆的讨论中鸟类学专业的女士就表述过鸟类数量之巨大,甚至相比人类的数量具有 完全压倒性的优势 ,这也就暗示鸟群攻击是完全扩展到全体人类的。这也 彻底打破每个人认为自身是安全的自我优越感,预示了事件的严重性。
(3)非理性
在人类的认知中鸟类是不具有语言行为的,即是不可沟通的 。我们无法理解它们行为的意义,无法了解它们的目的,我们认为它们是非理性的存在。影片一只到最后也没有对鸟群进行攻击的原因进行交代,也因此人们始终束手无策,也无法预知事情究竟会如何发展。
(4)先于人类存在
在鸟类学专业女士我的阐述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为 鸟类是先于人类来到这个地球,即鸟类的占领是具有合理性的 。这样的认知不是身体上、权力上的侵犯,而是一中 心理击溃 。
影片中的鸟类进攻 毫无选择 性,不论好人坏人、不因任何外形特点有别,又具有显著的破坏力和绝对优势,令人类束手无策…… 还有什么如此不加辨别的暴力,无非是黑死病,是火灾,是洪水,是地震,是战争! 如果这不是灾难,那又有什么是灾难呢?
咖啡馆的对话之中,最为专业、可信的鸟类学专业的老妇人所言在此时显得滑稽又难以理喻,那最不可信的酒鬼所言反倒成了一种真理式象征—— “世界末日到了……”
从以上鸟群所具有的每一个特点到鸟群这一描述主体的选择不无透露着大师手笔的影子。
从影片的一开始那一对爱情鸟随着梅兰妮来到这个小镇,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无法忘记,爱情鸟也是鸟类。在小镇的各种鸟类都在疯狂地进攻人类时,我们会记得厨房里还有一对爱情鸟,直到影片的最后那一对爱情鸟也仍然因为“并没有做错什么”被米契一家携带着。如同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子,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否也会带来灾难。 即使我们确认了小镇的鸟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人类的攻击者,事件仍然没有成为已知 ,悬着的心也就仍然无法放下。
影片中的拍摄中希区柯克也会让群鸟突然从摄影机后面进入画框,这也可看做是鸟的视角。齐泽克认为这个镜头的意义在于“希区柯克调动了当分隔观众——他/她作为纯粹凝视的安全位置——和叙事体现现实的距离消失之时产生的恐惧感;污点模糊了为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外部/内部分界线。” 分界线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仅仅是一个安全的看客。
影片中还有一个极具隐喻含义的意象,群鸟不断撞向窗户,就如希区柯克在另一部经典之作《后窗》中所阐释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窥视与被窥视的过程中。而在此处, 每一个观影者都不再是透过窗户的窥探者,而是随时可能被群鸟攻破窗户受到伤害的一个,并且被窥探的也不再是鸟类,而是人类 。
影片开篇随着梅兰妮的视线,我们看到的是天空中盘旋的鸟群和宠物店笼子中的小鸟。而在影片的结尾,观影人却是站在与鸟群共同的视角看着米契一家渐渐远去。这里, 看的主体彻底变为了鸟群 。
不仅仅是视角的置换,情节上也从开篇人们挑选宠物店笼子之中的鸟,到后来鸟的攻击使你们*局限在家里、在咖啡馆、汽车、小电话亭……开篇米契与梅兰妮来到这个小镇,到最后梅兰妮和米契一家在群鸟水平的注视下离开小镇。 人类从完全的自主到成为被驱逐的群体 ,恐惧之感也油然而生。
明明一切都没有解答,但不论视角还是情节设定的高度对称都让人感到了完完全全的*,感觉到故事是如此的完整无缺。精巧的构思,精确的把控,又怎么能说这不是大师手笔的经典之作。
《群鸟》是争议之作,但这些争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这部影片。也是经典之作,值得更多学者提出可供探讨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