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用美好浇灌孩子的心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07: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38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畅销了几十年的儿童文学,被翻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直到今天,它也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二十几年前,这本书被引进到国内,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还是教育研究者,都对它津津乐道。尽管这是一本儿童读物,但却激发了教育界和家长们持久的阅读热情,很多人写了相关的评论文章,从各个角度解析书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基本上,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进入书中叙述的巴学园,老师和家长们则认为书中那种个性化和毫无分别的爱的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只能是理想,尽管巴学园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一所小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童年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响啊!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不间断地阅读育儿方面的书籍,童年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实是一个听了很多年的话题。但是,以往看到这样的言论,绝大多数是从问题青年或者问题儿童的角度来阐释的,这些言论总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幼儿时期受过心理创伤,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如果没有有效的疏导,这种阴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种言论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常常诚惶诚恐,不断检讨自己,生怕自己的哪次言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却是这样不同, 它让我们看到了好的童年教育是怎样让那些别人眼中有缺陷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个健康、幸福的人, 不仅给了我们希望,还通过巴学园的老师们和小豆豆的父母给了我们好的示范。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在当今的日本,黑柳彻子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老太太,别的成就不提,就说她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彻子的小屋》至今已播出了一万多期,日本的艺人都以上这个节目为荣,就已经足够证明她的优秀了。这样的人,大家往往认为在童年时期一定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事实却让我们失望了,她在童年时期,因被断定为问题儿童而被劝退,最终经过多次辗转,才进入了书中叙述的这所与众不同的小学——巴学园。她在书里解释说“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非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有一种被排斥感。”她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叫小豆豆的女孩,在周围大人的引导下,终于能够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看让孩子们神往的巴学园。这个学校设施简陋,校门是由两棵树连接而成,教室是用废旧的电车改造的。巴学园一共只有50多个学生,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像小豆豆这样被其他学校拒收的“问题儿童”,还有些同学是因为其他原因不适合普通小学的学生,怎么看,这个学校都很像是一所我们现在的特殊学校。然而,在这50多个学生中,成长出了黑柳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几个舞蹈家、一个日本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而其他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也都活得乐观、幸福。即使是几十年后,这些学生每年还会在巴学园的运动会日相聚在一起,可以说巴学园时期是他们一生都非常珍惜的快乐时光。
而实际上,那段快乐的巴学园时光不仅给了他们快乐的童年,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就像黑柳彻子所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被普通学校断定为问题儿童的小豆豆,隐隐感受到了被排斥的感觉,而在巴学园里,因为小林先生的信任、尊重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的赞美,重新变成了一个快乐而自信的孩子,并最终成为了日本最著名的老太太。当然,除了小林先生的努力,小豆豆妈妈在小豆豆被劝退时的处理方式也很重要,她并没有告诉小豆豆是因为被劝退不得已才要换学校的,这避免了小豆豆把隐隐约约的被排斥感转变为自卑心理的可能。
除了小豆豆,有身体残疾的高桥君也让我印象深刻。高桥君似乎是患有侏儒症,胳膊和腿都特别短小。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遇到小林校长,最大的可能性是一生都会怀着身体残缺的自卑心理。然而,幸运的是,他进了巴学园。小林校长通过缜密的设计,让高桥君每次都在运动会上得到大满贯,通过让孩子们裸着身体游泳除去了他因自己的身体不一样的羞耻感,小林先生还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让身体健康的孩子不对有缺陷的孩子另眼相看。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高桥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自信的人,他后来考上了明治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担任“协调工作”,解决公司中人际关系和谐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记录了对巴学园一些学生的采访,其中,高桥君明确地告诉她“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
小豆豆和高桥君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美好,它告诉我们: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只要我们用美好浇灌他们的心灵,他们必能还我们以美好。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用美好来浇灌孩子的心灵呢?
很多人都撰文总结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不外乎这么几点: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信任孩子,以宽容之心待孩子。可是这些要点是其他书里都写到的呀,为什么唯独这本书如此有魅力呢?
我个人的感受是,别的书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阐释这些的,很多时候,我们能理解并接受这些教育观念,但是真去做的时候,孩子未必会接受,因为成年人以成年人的角度所故意为之的尊重,未必能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你以为你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话就是尊重他,你以为你告诉他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就是尊重他,你以为在做出决定前先问问他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但如果这所有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那孩子并不会产生真正被尊重的感受。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的后记里提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她说和他合作多年的佐野先生想要收集小林先生的资料,是起因于一位女士的一句话,这位女士曾经在小林先生韵律操课堂帮助伴奏,她告诉佐野君,小林先生曾经对她说:“哎,孩子们是不会那么走的。”小林先生的意思是,这位女士不了解孩子们的呼吸频率。所以说, 小林先生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真正奏效,都源于这样一个基础:他真的很懂孩子。
我们在看这本书时,全身心都感受到一种感动和美好,那是因为小林校长的每个行为都是在懂得孩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刻意而为的成分。因为懂得孩子的好奇心,才会允许孩子们夜宿校园观看电车运来的情景,并借此机会讲解物理知识;因为懂得无拘无束的运动对孩子的意义,才会对家长说“请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吧”;因为懂得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才安排了在礼堂里搭帐篷睡觉的简单露营活动;因为懂得残缺的身体给孩子带来的自卑心理,才精心设计了运动项目,让残疾孩子获得第一;因为懂得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才没有阻止为了找钱包而掏粪坑的小豆豆,只对她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因为懂得孩子单纯的善良,才在看破之后仍然咬了咬小豆豆递过来的“健康树皮”…… 唯有真正懂孩子的人,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尊重和信任,才能真的包容孩子做出的各种“蠢事”。
可喜的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好老师,它也通过小豆豆的视角和事后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那么,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尊重和信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他当做一个大人一样来尊重和信任。
这一点,我们可以书中找到直接的论述。
小豆豆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把她当作成年人一样来尊重的人 。
第一次和小林校长见面,小豆豆就喜欢上了他。原因是,小林先生非常认真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作者写道: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了。
在掏粪坑事件中,虽然最后小豆豆并没有找到她的钱包,但是她还是感到“挺满意的”。作者分析说:“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寒假的时候,小豆豆跟着爸爸妈妈去滑雪,应著名滑雪家舒奈尔德的邀请和他一起滑。结束后,舒奈尔德弯下腰,握住小豆豆的手,对她表示感谢。作者写道:这位年轻人不是把小豆豆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而是看作一位成年的女士来尊重。当这位男子弯下腰来的那一瞬间,小豆豆从心里感到了他的友好和彬彬有礼。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大人,小豆豆也常常煞费苦心,去模仿“大人”的装扮和言行,并且希望得到认可。
为了像高年级的大姐姐,小豆豆留了很长时间的头发,终于,有一天,妈妈帮她编了一个麻花辫,她觉得“看上去像个高年级大姐姐的模样”,高兴坏了。可到了学校里,调皮的男孩子却以拉她的辫子为乐。小豆豆呜呜地哭了,原因是:“辫子是‘成熟女人’的象征,所以,看到扎了辫子的小豆豆,也许大家会像对待成年女子那样说‘不好意思’,谁知道竟然……”
为了在野炊的时候有好的表现,小豆豆提前研究妈妈下厨的动作和程序,并且特意学习妈妈拿起锅盖时一边“奥哟哟哟”地叫一边赶紧把手放到耳垂上的动作,因为她觉得这个动作太有大人味了,并且她真的在野炊的时候这么做了,感到非常满足。
很多人会说,把小孩子当作一个大人来尊重和信任,这个难度似乎有点大,因为孩子的身体未发育完全,能力有限,有时候实在是不放心啊! 但这本书却明确告诉我们:实际上,小孩子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小,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绝对能够听懂的。
的确。
为了不辜负校长先生的信任,小豆豆在掏粪坑后,按照和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来的便池中,还用舀子产下一层渗进了水分的泥土,也送进便池里,最后,把地面弄平整,把粪坑的掏口恢复原样,还把长舀子也放回了工具房。 那时候,小豆豆还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她已经会通过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
一年级暑假的时候,小豆豆和泰明背着大人进行了一次大冒险——她请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去爬她的树。泰明的手脚扭曲,且没有力气,整个爬树的过程基本上是由小豆豆来完成的。为了帮助泰明爬上树,小豆豆跑到学校工具房找到了梯蹬,把泰明顶上了梯蹬的最高一级,然后用尽全身的力量把泰明拖上了树。这个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中途,小豆豆发现把梯蹬上的泰明拖上树非常困难,几乎要哭出来,但是,她没有哭,“因为她想,如果自己一哭,泰明一定也会哭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会思考、有胆量的小女孩,为了自己的决定想尽办法、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和大人一样,会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勇气。
除此之外, 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为了在野炊时能有出色的表现,小豆豆从得到野炊消息的那天起,每当妈妈在厨房里忙活时,总是紧紧跟在妈妈身后,研究妈妈怎么使用菜刀,怎么端起锅,怎么盛饭等等。正式野炊那天,小豆豆的表现的确优秀,不仅她切的菜非常均匀漂亮,她还指教了一下高年级男孩如何切菜,并且还灵机一动做了一盘咸菜,让大家非常佩服。要知道,当时小豆豆才刚刚升入二年级。
有的人也许会说,即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经常会做出一些蠢事来。其实所谓的“蠢事”,只不过是成年人的价值观罢了。就拿小豆豆为了喜欢的钱包掏粪坑的事来说吧,多数大人会觉得这件事非常愚蠢,但是如果把钱包换成一个价值不菲的钻戒,很多人的态度就会来个大转弯。那是因为,在成年人的眼里,钱包并不值钱,但是,在喜欢这个钱包的小豆豆眼里,钱包可能比钻戒还要珍贵。所以,我们所谓的愚蠢,实际上只是一些不符合某种世俗价值观的事情,如果摒弃这种价值观,单单把这件事情看做一个人为了找回珍爱的物品而做出的行动,这哪里就愚蠢了呢?
因此, 真正阻碍我们尊重孩子的其实是*世界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在看待孩子的事情时,能够抛开世俗的价值观,你会发现,孩子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合理的 。例如,很多孩子看到某一种玩具就想要,尽管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的要求有些过分,但如果我们想一想那些喜欢收藏的人,他们哪个不是同类的物品买了一大堆呢?抛开价钱和升值空间来看,玩具对于孩子的意义和收藏品对于收藏者的意义是一样的,他们都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这一点来说,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所以,能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大人来尊重,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心中对孩子的需求和已有价值观的衡量。 如果你觉得衣服的干净整洁比孩子自由快乐的运动重要,你就会阻止孩子在地上摸爬滚打;如果你觉得抓紧时间赶路比孩子的好奇心重要,你就不会任由孩子蹲在路边观察花草虫鸟;如果你觉得食物营养比孩子的喜好重要,你就会*迫孩子吃他们不愿意吃的食物;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不麻烦比孩子的成长重要,你就会拒绝孩子要求帮助你干活的请求;如果你觉得面子或自己的舒适比孩子的情绪重要,你就会用暴力的方式阻止孩子哭闹……
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巴学园,我们发现,小林校长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爱戴,那是因为他做任何决定,总是首先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所以巴学园里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喜欢的座位;老师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顺序开展自学,老师则一对一答疑;如果上午孩子们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下午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散步;天气炎热的时候,校长会临时决定开放游泳池,孩子们可以光着身子尽情玩水;每周有两次课,孩子们可以拿着粉笔在礼堂的地板上肆意做画;为了满足孩子们观看运电车的好奇心,校长允许孩子们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到学校宿营,并在凌晨时分叫醒孩子们起来观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校长牺牲了成年人的方便和舒适,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换来的是孩子们愉悦、自主地学习和对学校发自内心的爱。
这本《窗边的小豆豆》我前后完整地阅读了三遍,随手翻看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我也曾经想要从里面总结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但看得越多,我就越是发现,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用方法和技巧能做好的,因为当你把孩子看做一个需要教、需要训的对象的时候,你就已经走错了方向,你所寻求的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而是为了让孩子顺应*的需求,让成年人更方便、更舒适。小林先生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给孩子们带去愉悦的终身影响,靠的完全是他爱孩子的一片真心,他绝不用世俗的价值观去随意评价孩子,他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教育的目的是早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避免这些优良的品质受到损害,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